千千看书>都市现代>带着机器狗去唐朝>第134章 新华书店

李世民既然没有表明身份,在蒙学见识了一番以后,又和张华聊了聊关于蒙学的看法和推广的建议。

看看天色,觉得再不走的话,回到长安城就天黑了,李世民便有点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陛下要是看上了张郎君,为何不下旨直接征辟呢。”独孤云觉得李世民对张华的态度有些奇怪。

“不着急,就像张华说的一样,其实他已经在给朝廷做贡献,至于出仕为官,他今年才十七岁吧?倒是可以缓一缓再看。独孤,你觉得以后让他去东宫任职怎么样?”

大唐现在的太子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长子李承乾,现在已经九岁了。

在皇家,九岁的皇子已经不能把他们当小孩看待了,不说接人待物,单单为人处世在各种耳濡目染之下,就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比得上的。

“太子现在已经有东宫詹事府詹事,陛下也让朝中多为大臣给太子授课,相对来说,这个张华太年轻了吧?很可能会引起非议,我估计以这个张华的精明劲,他应该不会接下这个职务。”

李世民刚刚登基,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太早的站队,这并不是聪明人的做法,同样作为臣子的独孤云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所以他才敢用比较肯定的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说的也是,拔苗助长也许对张华并不是好事,那我们就姑且再等等吧。另外,你多安排几个百骑到互助村,我要随时了解这里的动态。”

李世民安插密探到互助村,倒不是因为他担心张华做出什么危害朝廷的事情来,而是希望当有什么新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么的时候,自己能够第一时间知道。

就像是今天的《三字经》和《百家姓》,如果不是自己微服私访,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传播出去,为大唐的江山添砖加瓦!

窦子木,或者说是李世民的到来,并没有立马给张华的生活带来太大的改变。

看看书,听听琴,偶尔去作坊和蒙学转悠转悠,这还是张华生活的主旋律。

“东家,这是《三国演义》的第一部,已经印刷了一千本,随时可以上市了。”在照例给张家众人讲了一章《三国演义》之后,马周给张华递过来一本书。

这些日子来,马周也算是张华版《三国演义》的忠实听众了。

和梅子她们听书纯粹是为了娱乐不同,马周听完之后还会专门把它记录下来,这一来二去的,大半部《三国演义》已经出来了。

刚好为了印刷《三字经》和《百家姓》,张华让马周安排人员负责印刷。而当张华去看了一眼书坊的印刷方式之后,就果断的把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这两种古代最重要的印刷术给盗版出来了。

有了张华捅破这层纸,印刷其实就变得简单多了。虽然没有办法直接搞出非常令人满意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但是马马虎虎先用一下还是可以的。

“这个纸张有点点吸墨啊,字也有点模糊。”张华接过马周递过来的书翻了翻,“我上次提到的用水车作为驱动,树皮作为原料的造纸方法,已经开始搞了没?”

“造纸作坊自己建设好了,这几天阿牛在指挥安装调试水车,估计在过一段时间第一批纸就能出来。”

开春以后,张家的作坊都开始考虑结合水车来进行改造,让加工过程尽可能的简单。

其中作为水车驱动应用最广的造纸作坊,已经在考虑同时安装三架水车来帮助捣碎造纸原料。

“这些书就不用和香皂那些东西放在一起卖了,在西市买一个新的铺子,专门用来卖书、笔墨纸砚之类。”

为了提高大唐的书籍普及程度,让更多的人都有机会读书,张华可是准备大力发展张家书坊,相应的销售渠道最好也是能够独立的建立起来。

“好的,我明天就安排马车运到长安城中,铺子的话前段时间字画铺子隔壁的店经营不下去了,房全安排人买下来了。原本还想着要不要和字画铺子打通了扩大店面,现在看来直接用来作为书店也不错。”

“行,你看着安排就行,书店的名字就叫新华书店吧。”张华想到自己以前从小就用新华字典,后面又不断的去新华书店买书,便有点恶趣味的给自家书店起名“新华书店”。

……

长安城西市三味书屋。

“掌柜,我打听到了,对面那家原本卖字画的铺子,据说也要改为买书呢。”

三味书屋和张家的字画铺子算是门对门,张家把隔壁买来的铺子改为新华书店,自然而然会对三味书屋的经营带来一定影响,所以店里的伙计一听说这个情况就赶紧和掌柜的汇报了。

“卖书?这西市水平买书的铺子有五六家,但是我们这段路就只有三味书屋,这是东家在背后努力了许久的结果。以前旁边不也开过几个卖书的铺子,最终不都是没活下去?这三味书屋的东家难不成脑袋一拍就决定开书店?”

垄断的利润是最大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一样。

后世天朝的油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了。国际油价是150美元的时候,油价是七块多一升,国际油价已经降到七十多美金了,国内油价还是七块多。

更搞笑的是美国的海湾石油公司在广州来了个加油站,油价直接比石化双雄便宜一块多。

结果,仅仅卖了一天,第二天开始就被逼着涨价了……

三味书屋虽然没有办法垄断西市的书籍买卖,但是在这字画铺子集中


状态提示:第134章 新华书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