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章迈出了此次争锋的第一步。
刘章和陈平等人对过脑子后,给刘襄写了一封信,内容如下:及时发兵西进,群臣于内呼应,待诸吕被诛,将拥立大哥称帝。
刘襄收到这封信后,动了心思。刘襄这个人不简单,脑门挺大,城府很深,长了一张似笑非笑的脸,歪主意很多,满肚子坏水。他虽然和刘章是亲兄弟,但性格差别很大,刘章比较耿直,而刘襄则有点油滑。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不太容易对付的人。
实际上,刘襄这些年来的日子过的并不怎么舒心,心情也不太舒畅。主要原因还是集中在土地的所有权问题上。
老爹刘肥在世时候,割出一城,送给了刘乐;后来,吕产封王(吕王,后又改为梁王),在齐国割走了很大一块;再后来,刘泽封王(琅琊王),又讹走了一块。就这样三割两不割的,把刘襄挤成了一团,耕地面积大幅缩水,收入锐减。
今天割一块,明天割一块,算是个什么事啊?按这个进度发展下去,说不定哪天一觉醒来,突然会发现屁股底下这片宅基地也被划出去了。这让刘襄很是不爽,对老吕家恨之入骨。
更重要的是,老爹刘肥是长子,竟然无缘当皇帝;老二刘盈竟在皇位上混了那么多年。如果刘盈混的好也就罢了,关键是刘盈太老实,让老吕家人掌握了朝政。因此,刘襄做梦都想拿回属于老爹的东西。当然,这是他个人认为的。
当然,吕雉在世时,刘襄是不敢有丝毫流露的。这个人的能力,要高出他爹很多。
现在兄弟刘章送来的这封信,开出了比较诱人价码。这是一次有极大风险的投资,但对刘襄来说收益率还是蛮不错的,因此,他准备把握住这个机会。
刘襄也行动起来了。
介绍到此,还有一个细节是需要加以说明,或者是进行探讨。
在史料中,把刘章的写信举动,定性为无组织无纪律的个人行为,是不受政府认可和法律保护的。这很不和情理。我个人认为,刘章的这个举动,是得到陈平、周勃及很多人支持的。
现今的朝堂,吕家人无疑是实力派,虽然陈平、周勃合起伙与人家对着干,可实际上这些人连参政议政的机会都没有。这种一边倒的实力布局,对陈平等人很不利。
陈平也很清楚双方的实力对比,就现状而言,仅靠自己手中的这点人力物力,很难搞出什么花样。因此,需要有外力的注入,需要把这潭死水搅浑,浑水才好摸鱼。
而齐王刘襄,无疑是一个比较靠谱的外力,既姓刘又有实力,并且还有刘章从中穿针引线。把刘襄请来,简直是再恰当不过了。
再说,至于刘襄能不能当上皇帝,那是随后该考虑的事情,眼前这道难关才至关重要。一张空头支票请来个得力帮手,这项投资还是值得的。因此,他们对刘章的行为给予了一些鼓励。
然而,史料中却把这件事,全部把记在了刘章的头上,给人感觉是这位小兄弟误打误撞,一不小心开创出的局面。真相绝非如此。
应该说,这是有人在刻意掩盖真相。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些人没有兑现承诺。
这很好理解,汉文帝继位后,为了表示自己地位的合法性,对群臣们的这个承诺,自然不会认账。若认了这一条,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厚道。
忽悠人干活却不给工钱,还拒不承认有这回事。用时拿来,用完扔掉,这就是政治,有时会让人觉得挺无耻。
了解了这一点,就会很容易弄明白刘襄弟兄三人随后的行为和结局。
当然,他们弟兄三人的结局是随后发生的事情,在此我们还是围绕现在的主题加以介绍吧。
刘襄收到信后,认为这单生意能干,因此叫来几个亲信盘算一番,准备动手。
这个消息很快被传了出去。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
就在刘襄准备动手时,有人站出来反对。这个人叫召平,齐国丞相。
这个人我在“萧何的痛苦”那一节中是提到过的,他曾大闹萧何家宴,说过几句话,为萧何的避险工作做过谋划。鉴于突出表现,萧何把他引荐朝廷。
这个人比较能混。刘邦驾崩后,他开始和吕家人套近乎,逐渐成了吕家的嫡系。后来,吕雉把他封了侯,还任命为齐国丞相,任务之一就是监视齐王(当时很多丞相都负有这一职责)。
召平举动很让人瞠目,既不劝谏也不抗议,耍个二球,直接率军围困王宫,关了刘襄禁闭。
刘襄做梦都没想到,召平会来这一手,非常恼火。因此,他扯开嗓子热情洋溢地把召平全家问候一遍。我前边介绍过,这个人歪点子很多,待冷静下来后,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
刘襄派中尉魏勃跑去忽悠召平:“没有朝廷虎符,定然不能发兵,丞相此举,太对了。我佩服的很,完全支持你,我请求替你率兵围守王宫。”
好不容易有一个能掏心窝说话的人,召平的眼泪都快被感动下来。
更重要的是,今天从早到晚连口水都没喝,人困马乏,比较辛苦。总不至于不吃不喝不睡觉地和刘襄耗着吧?再说带兵之事,本身就是中尉的分内之责。
因此,满心感激的把兵权交了过去,然后拍拍屁股欢天喜地的回家睡觉了。
魏勃也不是盖的,掌握兵权后,立马调转方向,派人把召平围在了家中。
召平洗完脚**还没来得及铺好,天都又变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