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刘邦称帝后,不太舒心的人有很多,在这里我不准备牵扯太广,只介绍一下那几个刘邦的近亲属们。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此话用在老刘家是再恰当不过了。
刘邦称帝后,七姑姑八姨姨一跃都成了皇亲国戚,纷纷赶来凑热闹。事实上这些人也没白跑,在刘邦面前晃荡几天后,多少都还是有些收获的。在这些人中,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刘邦的几个兄弟们。
汉代刘姓宗族从刘邦算起,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汉家嫡系,主要以刘邦大哥刘伯、二哥刘仲和弟弟刘交为代表;另一类就稍微远一点,主要是堂兄弟刘贾和再从兄弟刘泽为代表。
其中刘贾和刘泽在我们以后的故事中还要提起,在本节中就不对他们进行介绍了,待得他们再有机会亮相时,我们再从头讲起吧。在这一节我们就只讲述发生在刘邦嫡系亲属们身上的一些事情。
虽然我们把刘伯列了进来,事实上这位仁兄很不幸,死的比较早,只给刘邦留下了个寡嫂和侄儿刘信。在这里我们拿出来说事的还是刘信。
刘信和他老娘过的就不怎么舒心,要说也不是刘信不听话,也不是他没能力,事实上他和刘仲比起来还是比较牛气的。可现在刘邦不卖他的帐,甚至连封赏都不愿意给,让这孤儿寡母很伤心,也很失落。
能享受这么个待遇,问题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刘信老娘身上。
早在刘邦闹革命之前,经常带樊哙、卢绾等一些小弟来家蹭饭吃,时间一久,大嫂不愿意了。待得刘邦又一次带人来混饭时,这位大嫂很有创意地敲锅刮锅底,发出些噪音,以示“羹尽”。朋友见状只好走人,而刘邦则掀开锅盖一看,竟然还有剩饭,因此非常生气,也在心中埋下了深深的怨恨。这次不满怨恨一直伴随了刘邦的一生。看来刘邦还真是个容易记仇的人。
刘邦称帝后,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刘邦这次大封亲戚朋友,王的王、侯的侯,连老实巴交的刘仲都封了个代王。轮到刘信一家时刘邦只追封死鬼大哥刘伯为武哀侯,连刘信是谁都没问一句,直接给凉到了一边。刘信也很荣幸地成为皇族中唯一一个没有受封任何爵位的。
刘信这一次是失落的。
最终,寡嫂生气了,这明显是在欺负人,因此跑到老公公面前哭诉了一番,表达了一次自己的不满。
太公这次毫不客气地端起了太上皇的架子,把刘邦训斥了一番。最终刘邦碍于老爹的面子,给侄子封了个侯,不过这个侯的名字不太好听——“羹颉侯”。说白了这是在骂人,具体骂的人就是他的大嫂,骂的事项就是刮锅底。
刘信的封号虽然不怎么好听,但他这个人还是做出了一点好事的。他被叔叔赶到肥西和舒城这块封底后,荣幸地当上了水利局局长,开始水利修建工作。率万众于舒城县七门山下开凿七门堰,修渠建闸,引龙舒水(今杭埠河)灌东北部岗地 顷。同时,又于七门岭之东修筑乌羊堰、曹泽堰,“灌田三万余亩”。解除了辖地农田遭受干旱的威胁。至今,七门堰仍是当地重要的水利工程。
刘信生前为兴修水利做了好事,死后还无意中又做了一件好事。刘信死后,由于墓地较大,在四周到处挖土,最终挖出了九个大坑,这九个大坑现在有个称谓——“九连塘”。这九连塘由九个水塘组成,每两个水塘之间有塘埂相隔,呈弧状连接分布,形成一个庞大的水库,所以当地乡民又称之为“连心塘”。
九连塘虽是刘信的无意所为,却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好处。当地流传着一则民谚:“上有七门堰,下有九连塘,大干三载不求天,木龙(水车)搅水上干田。”正因为如此,羹颉侯也被百姓尊称为“舒王”。
刘信的事情也就是这样了,老大唱完就该老二唱了。
刘仲虽然没有大侄子那么落魄,但也并不怎么畅快。
刘仲是个老实人,是一个实实在在地一个农民,刘邦闹革命前自己不种地,吃的用的很大一部分都靠这位二哥同志在地里刨,就凭这一点,很得太公赏识,并把树立成标杆,常被作为教育刘邦时的正面教材。太公的这种行为在刘邦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影响了刘仲的结局。
要说刘邦对这个二哥还是不赖的,“打虎亲兄弟”这句话刘邦记得很清楚,因此在“白登之围”后,立刻封刘仲为王,不过封的地方却不怎么地道——河北、山西一带,专业名词为“代地”。
代地北边盛产匈奴,这个大家都是清楚的,刘邦把他封到这里,似乎是在向老爹证明这个“标杆”的作用。
下边发生的事情我们都清楚了,事情虽然不复杂,但影响却不小,因为刘仲这顶王帽没戴几天,就被又被刘邦给拿了去,并且一直到死都没能要回来。
刘仲是郁闷的。
如果仅仅是郁闷则就罢了,更关键的是还常被刘邦笑话。
刘邦迁都长安后,一次聚会,颇为得意的问太公:“尝以某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与仲之业孰多?”待刘邦说完,群臣不失时机地配音道:“吾皇万岁万万岁!”
这让太公很无奈,更让现场的刘仲很尴尬。不过刘邦很高兴,哈哈大笑,开怀痛饮。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刘信和刘仲的日子过的这么尴尬,刘交的日子过的还是比较舒心的。
刘交是太公小老婆的儿子,和刘邦是同父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