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青春校园>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第二百零四章 开战

对于英国政府的最后答复,威廉根本不予理会。同时,整个七月份,德国向西南非洲大规模调动了两个师的陆军并将南大西洋分舰队的力量增强了一倍。每天有不少于两条货船从汉堡开出驶往维尔沃斯湾的德国港口。

对这一情况,英国自然感到忧心忡忡,贝尔福虽然十分渴望迅速解决掉布尔问题,但是英德开战可不是闹着玩的。虽然皇家海军的实力远高于德国海军,可是德国若是在广袤的大西洋上和英国玩起破交战术,那么英国的航运业将遭受沉重的打击。荷兰、瑞典甚至美国的航运公司会由此崛起,削弱英国在洲际航运业的地位。

至于随之而来的经济上的损失也将是难以估量的。

不过,最后关头,出于对皇家海军的绝对信任,贝尔福下定了对布尔共和国开战的决心。

德国方面,在获得葡萄牙领地无望的情况下,威廉又将目光转向了贸易领域。眼看着英德商约在1902年就要到期,如果不出意外,英国一定不会继续延长德国在英属殖民地的最惠条款,这一块每年的贸易额超过四亿马克。

“如果英国同意将我国在英属领地的最惠国待遇延长10年,那么我们也可以保证不干涉英国在南非地区的行动。”威廉思虑良久,做出了最后一个希望避免英德冲突的决定,不过是否能够生效,还要看英国人的选择了。

赫伯特迅速照会罗素,向英国政府转达了德国最新的建议。

对此建议,贝尔福还是有些动心的,毕竟德国工业的优势是建立在其国内工资较低的基础上,随着大陆各国工资水平的普遍增长,德国的工业品未必就能竞争过英国的产品。

不过保守党和自由党内的帝国派都坚决不同意,他们认为面对德国工业的强有力挑战,英国必须做出有力的回应,否则英国煤炭工业的今天就是制造业的明天。

英国保守党内部的讨论持续了两周时间。德国方面则利用这宝贵的两周时间向布尔共和国和西南非洲运输了更多的物资。

到8月中旬,英国政府终于回过味来,觉察到德国人缓兵之计的意图,于是贝尔福采纳了张伯伦的建议,最终回绝了德国的提议。

9月初,英国正式对布尔共和国宣战。战争爆发的第二天,欧洲法、奥、俄三国迅速宣布中立,但是德国却迟迟没有表态。

“这是十几年来英国第一次在关乎德国利益的问题上采取单边行动,所以我们绝不能就这么算了。”在御前会议上,威廉郑重的说道:“瓦德西首相。你估计这场英布战争会打到什么程度。我们是否有介入的机会?”

“回禀陛下。由于我们和布尔人的军事合作早在数年前就已经展开。所以以我了解的情况看,布尔人的准备是充分的,即使英国动员其常备军的一半兵力投入到南非战场都未必能够在半年内结束战争,所以我认为在战争的后半段。我们是有机会向英国发难的。”瓦德西笔挺的坐在座位上,声音洪亮的说道。

“很好!现在我命令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为可能到来的战争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工作,具体行动计划按照总参谋部的预案执行。”威廉朗声说道。

其实,准备归准备,威廉并没有真的打算和英国干上一场,因为在没有法国的帮助下,德国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迫降英国的,所以即使在海战中取得有限胜利。也难以讨得多少便宜。至于彻底击败皇家海军,威廉还没有这个心理准备。

历史上,英国人在布尔战争中投入巨大,先后动员了30多万兵力,战争持续两年。花费了2.5亿英镑。这样的结果是英国人在战前万万没有想到的,毕竟当时布尔共和国人口只有20万,即使在全民皆兵的情况下也不过几万人的兵力。

本位面,由于布尔人的准备更为充分,而且德国早已暗中做好了支援的准备,最重要的是,布尔共和国境内只有一条通往葡属马普托港的铁路。本应出现的布隆方丹至比勒陀利亚的铁路由于亨舍尔和贴现公司从中干预而没有建成。这样一来,英*队的调动会十分困难,而布尔人则可以充分发挥骑兵作战的优势。

至开战前夕,布尔共和国一方的一线军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总兵力高达四万人。其中布尔正规军有两个加强旅共一万五千人;分别由德国老兵和欧洲的志愿者组成的两个国际团,共计五千人,前者大约有三千人;最后就是预备役的布尔民团,他们总人数在两万上下,共编为八个团,平时训练比较到位,所以战斗力比起正规军也未遑多让。

由于德国迟迟没有宣布中立,因此,英国也采取了稳扎稳打的办法,首先联合葡萄牙人对盘踞在莫桑比克南部的冈冈比亚酋长国发动进攻。后者虽然承认是葡萄牙的附属国,但是和布尔人关系密切,最主要的是他们控制着德拉瓜湾和马普托至比勒陀利亚的铁路在莫桑比克境内的部分,这条铁路是布尔人唯一的出海交通线。为了防止德国在战时将物资输送到布尔人手上,英国在纳塔尔的部队联合葡萄牙人共同攻击了冈冈比亚酋长国。

冈冈比亚是克列奥尔人(黑白混血人)的后代,有葡萄牙的血统,在1896年前后,他率部击败了葡萄牙防守德拉瓜湾的军队,控制了莫桑比克南部。期间不仅得到德国,也得到英国的支持,因为英国对德拉瓜湾也曾有过主张,只不过法国的麦克马洪元帅在1875年做出了有利于葡萄牙人


状态提示:第二百零四章 开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