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人世间>第六十四章 尔撒新家
的征服者来到了中原汉地。阿巴斯在甘肃河州的东部山区定居了下来。阿里则继续被迫迁徙,随同蒙古军队转战中原,最后在大元的大都定居。

后来,汉人朱元璋赶走了蒙古贵族,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始打压曾经备受恩宠的色目人。

阿里的后代被迫逃离了北京,来到甘肃的河州定居下来,并且有了一个汉姓——牛。

当时的人们以河州城为中心,把周围的地方按照方向分别叫作东乡、西乡、南乡和北乡。

河州的东乡位于洮河、大夏河和黄河之间一大块中间高、四周低的黄土高原上。这里山峦起伏,干旱少雨,灾荒频繁,村落稀少,人迹罕至。

大清王朝平定了陕甘回回起义以后,住在河州城的大批撒尔塔人为了躲避灾祸,逃进了交通闭塞、山峦叠嶂、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东乡,在黄土坡上凿洞为屋,在山沟底部开荒造田,过着既封闭又艰苦的生活。

阿里的牛姓后代也在大动乱中逃出了河州城。他们跨过东南角的折桥,沿着一条狭窄的山沟向深处走去。他们一直走到了山沟的顶头,看到实在无路可走了,才停下了慌乱的脚步,在一个名叫轿子沟的大山深处定居下来了。

他们为了保留狭小而平整的沟底来种植庄稼和蔬菜,就把住房和庭院建在陡峭的山坡上。下地劳动或者挑水做饭都要下到深深的沟底,完事以后再攀上高高的山梁。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抬起头是荒凉的黄土山,低头是厚实的黄土地。相互之间张望一下,看到的也是布满了浮尘和红血丝的脸庞。

河州城里的汉人和回回人把住在东乡的撒尔塔人叫做东乡回回、东乡土人或者蒙古回回。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基本上与回回人相同,但是,语言又和蒙古语比较接近。

1900年的夏天,轿子沟的牛家男子尔撒新建了一座依坡而立的庄窠(家院)。他在盖房子修庄窠的时候,除了请来少量的木匠以外,打地基、筑院墙等都是庄子里的亲朋好友跑来帮工。

他们在山坡上修筑了一丈多高的土墙,围成了一个半边高半边低的院子,然后再在院子里盖房子。

上大梁的时候,尔撒的妻子麦里燕挺着怀孕的肚子,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按照撒尔塔人的风俗把几个小小的金银首饰准备包在一块红布里。

尔撒突然想起了什么,马上从衣裳口袋里拿出一块鹅卵石交给麦里燕。

那是他们的祖先阿里从撒马尔罕带来的那块鹅卵石。

麦里燕把鹅卵石也包进红布里,再用一束麻皮扎住,然后请大工师傅绑在大梁上,以示将来的日子富裕吉祥。

东乡的树木极其稀少。因此除了门窗和梁檩椽用木头制作以外,房屋的其余部分都是用泥土砌成的。

大院里面东、北、西三面是房子。

三间上房坐北朝南,中间是堂厅,两侧是卧室。上房是爷爷、奶奶或者父母等其他长辈的住房。屋里的陈设要比其他各屋的稍好一些。进入堂厅,迎面是墙上悬挂着阿拉伯文的对联。对联下面是靠着墙的板柜。柜里存放着粮食和衣物等。柜面上摆着座钟和茶具。两边是很古旧但是擦得发亮的椅子。

东边两间乔也格(撒尔塔语,小屋)住着家里的小孩子,室内陈设简朴。西侧的两间乔也格,一间由年轻夫妻住,一间堆放杂物。

睡觉的床铺是用土坯垒起来中间空着的土炕,就好像一个大炉子,可以在里面点火取暖。东乡地处山区,气候寒凉,一年当中大多数日子都要烧炕取暖。炕的洞口一般都在屋外的窗户下面。把牛、羊、驴粪和扫来的草屑、树叶等送进洞口,然后点着就可以享受这份福利了。

厨房设在上房与东边乔也格相连的角落里,与住房是分开的。厨房除了做饭之外还作为洗大净的澡堂。

厕所在西侧乔也格的后面。三堵矮墙围着一个露天的土坑。方便以后用白土盖上,避免难闻的味道飘散,还可以当做农田里的肥料。

牛羊圈盖在门道的边角里。

尔撒选择在主麻日(聚礼)这一天乔迁新格尔(家)。

他和麦里燕一大早就从床上爬了起来,烧了一大壶热水,准备洗阿布代斯(沐浴)。

撒尔塔人有着严格的卫生习惯:每天都要洗几次小净,保持口腔、鼻孔、耳朵、脸、脖子和手脚的干净。一周要洗一次大净,保持全身的洁净。他把烧热的水倒入挂在大梁上的吊桶里,然后拔掉桶子底部的木塞,热水就从洞口流了出来,浇淋在头上,然后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依次洗漱。这样连续洗上3遍,再用干的布巾擦拭干身体。

在干旱缺水的东乡,水是最宝贵的。哪里有了水,哪里就有生命和希望。人们撒尔塔人把水看得和自己的性命一样珍贵。有人说,向撒尔塔人借一碗水比借一桶清油还要困难。但是,即便是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登门要求借水洗大、小净,主人却不能找任何借口拒绝。因为洁净是撒尔塔人最高的境界。

尔撒看上去20岁左右,身材魁梧,满脸红光,头上戴着一顶白色的无檐号帽,上身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白布衬衣,外面套着黑色的坎肩,腿上穿着青蓝色的长裤,脚蹬一双黑色的布鞋。整个人显得清爽、精明。

麦里燕头上戴着长至腰际的粉红色盖头,上身穿着有领圈、大襟和宽袖的粉红色绣花长外衣,袖口上镶着一道红色和绿色交织的花边


状态提示:第六十四章 尔撒新家--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