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明朝狠人>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搞建设

历史上徐光启发现红薯并大力推广要到1624年去了,此时的他还不知道红薯为何物呢,见到郭致远盯着他看很是纳闷,情不自禁地摸了一下脸问道:“公子,可是我脸上有异物?你为何如此盯着我看?……”

郭致远哈哈大笑起来,有徐光启这位推广红薯种植的先驱在,他何愁红薯不能在古田推广种植成功,只要红薯推广种植成功,缺粮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最好能把玉米和马铃薯也弄来,这样古田的粮食作物就够丰富了。

想到这里,郭致远就兴奋地挥挥手道:“先生,我已经想到解决缺粮问题的法子了,只是到时候还要辛苦先生多费心啊!……”

徐光启有些莫名其妙,郭致远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找到解决缺粮的法子呢?这可是困扰整个大明朝多年的大难题啊,连忙追上去追问,郭致远却不肯说,只说到时候他自然就知道了。

回到县衙,郭致远马上把张承找来,让他去福建长乐附近打听番薯的消息,并把红薯和红薯叶的大致样子画了出来,让他按图去寻找,顺便把玉米和马铃薯的样子也画了出来,如果有的话也要他一并收购一批回来。

春节过得很快,眨眼就过了元宵节,郭致远的修路计划也即将提上日程,事实上孙传显得比他更急,都借着给他拜年的机会催他好几次了,所以过完元宵,郭致远就把太平绅士都召集起来商议集资修路的事,一听说要修路,陈怀礼就跳了起来,嚷道:“这种事别找老夫,老夫没兴趣……”,说完就直接拂袖扬长而去。

其他太平绅士虽然没有走,但显然对郭致远的修路计划不怎么看好,最后只有三名太平绅士(包括孙传在内)表示愿意参与郭致远的修路计划,对此郭致远倒也没有显得多失望,因为他知道这些离开的太平绅士今后一定会肠子都悔青的。

修路,质量肯定是第一位的,像那些yy穿越小说里的主角都是一拍脑袋就把水泥造出来了,甚至有的连沥青混凝土路面都弄出来了,郭致远没那么大本事,所以他决定用“三合土”加碎石来铺路面,“三合土”就是用熟石灰、黏土、细砂三种材料按照一定的配比混合然后夯实碾压成形,其强度虽然比水泥混凝土要差些,但强度也很高,且具有一定的耐水性。

“三合土”的技术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但主要是用来修房子和城墙建筑之类,也有在三合土中加糯米汁的,修筑出来的房子甚至比水泥混凝土的还坚固,但是很少用于修路,主要是因为工序复杂,成本又高。

所以最开始孙传和其他两名太平绅士是不同意用三合土来修路的,最后郭致远说服了他们,既然将来要收费,那路的质量肯定要过硬,否商肯定有怨言,而且如果质量不过硬,老是要修补,养护成本只会更高,好在古田山多石头多,石灰和碎石都可以就地取材,水资源也丰富,闽江主干流就要经过古田,河沙开采也容易,所以总体来说修路的成本比现代还是要低很多。

再就是征集民夫了,郭致远修路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失地百姓的就业问题,加上此时又是农闲时节,自然是一呼百应,应征者云集,加上临近的几个县的百姓听说如今古田匪患都肃清,反倒是他们所在的县匪患愈演愈烈,就有不少百姓干脆逃到古田来了,此时明朝的户籍管理已经十分混乱,其中好多流民本就是黑户,郭致远也是来者不拒,让徐光启带着人给这些流民重新登记户籍,短短一个月时间,古田县就增加了好几千人口,而且源源不断地有流民慕名赶来到古田定居。

为了抢进度,郭致远共征用了3000多民夫,分十段同时施工,加上赵仕祯的工坊、县学扩建,总共征用的民夫达到了近5000人,古田县掀起了一股大搞建设的*,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场面!

郭致远每天忙得脚不点地,不停地在各个工地间巡查,解决各种问题,一天跑下来脚上全是水泡,不过郭致远却丝毫没有觉得苦,看着古田县在大建设的热潮下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他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不过这种成就感也没能持续多久,因为徐光启告诉他,他又没钱了!这修路实在太烧钱了,别的不说,就只每天5000民夫的吃喝拉撒所费的钱粮都不是个小数目,这段时间郭致远花银子就像流水一样哗哗地花出去了,就他当初抄了钻山豹老巢缴获的那些银子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好在冷弦凝听说他修路需要钱,专程让人给他送了一万两银票过来,说是提前预支的妙衣坊的利润分红,所以勉强还能维持得住。

但是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办法,孙传已经几次上门抱怨了,说不该使用三合土铺路,造成修路预算大幅增加,连他这个大财主也感觉吃不消了。所以郭致远必须找到一条新的财路,才能保证他的修路计划不会半途而废。

有什么路子是来钱又快利润又高的呢?郭致远又头疼地抓起头发来,作为穿越者他自然不缺赚钱的点子,但是太过领先这个时代的东西一是不容易造出来,而是即便能造出来他也不敢轻易拿出来,这就好比一个小孩,你给他一台苹果x手机让他拿着上街,肯定没多久手机就得被人抢了,搞不好还得被人揍一顿,郭致远现在的势力还很弱小,在那些大人物面前就和一个小孩无异,这个时候造出太多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对他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反而会成为取祸之道!

郭致远越


状态提示: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搞建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