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晚清崛起>第767章 这两人是个死脑筋

第767章

这两人是个死脑筋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提尔皮茨将军有些着急的问道。

“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那就叫扬长避短他们在发展巨舰大炮你们则不能生产那些东西提尔皮茨将军您是鱼雷方面的专家你要是有能力把鱼雷送到敌人的军舰那儿去你们就可以控制住英国的皇家海军你们也就有可能赢得了战争。”李振华并不着急他在把提尔皮茨将军在往自己需要的地方领。

鱼雷的确是提尔皮茨将军的长项他现在已经是德国海军这一方面的专家只要能把鱼雷发送到敌人的军舰那里让它爆炸那就绝对是对方军舰的一个噩梦但是怎么才能把鱼雷送过去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一个是发射鱼雷的载具德国现在主要用的是鱼雷艇但是它们在驱逐舰的眼中也是一炮死的东西再一个就是鱼雷本身它要求速度快隐蔽性好爆炸力强那就给对方造成的威胁也就大。

提尔皮斯将军他先不说自己一方了他还是要先回想一下中华帝国的战绩中华帝国年轻的海军在对上俄罗斯远东舰队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什么战列舰只有巡洋舰、驱逐舰和鱼雷艇(我们没有公布航空母舰的消息)可他们就硬是打败了有多艘战列舰组成的俄罗斯远东分舰队要是论吨位他们比俄罗斯差多了可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官方的消息只是简单地说了一下而他们根本就没有详细的资料出现在世界上。

现在与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在交谈他们似乎没有那么多隐蔽的事情。这让海军大臣提尔皮斯将军却是有些不好开口了。人家让自己看他们的武器展示而自己却是和施里芬将军高昂着头出来了。根本就看不上人家的武器可人家就是用那些武器打败的俄罗斯人。不过他们还应该有一些没有公开的武器才对的。

不过现在的德国对于鱼雷的研究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他们借鉴了奥匈帝国的技术开始使用世界上最早的热动力鱼雷也就是蒸汽瓦斯鱼雷他们使鱼雷的速度达到了每小时55公里(大约30海里)射程达到了2000多米。

但是问题也来了就是他们的鱼雷使用了蒸汽瓦斯以后水面上的浪花更加的明显了使对方更加容易发现他们的鱼雷了。只要是提前发现了就有可能进行躲避的。

当询问中华帝国的鱼雷时。他们的说法和自己的差不多要是数据差不多那就没有什么必要更换鱼雷了那就使用自己的就行了。那关键的问题就是鱼雷的载具问题了德国海军现在主要是用鱼雷艇和一部分巡洋舰来发射鱼雷但是中华帝国却是说出了自己的秘密。那就是用潜水艇来作为鱼雷的载具。

可是德国曾经从中华帝国进口过潜水艇但是效果却是不太好速度、航程都不尽如人意也就是说德国人对它不太感兴趣他们的潜水艇没有什么进步但是中华帝国的潜水艇却是有了很大的进步。

现在的潜水艇装备逐步完善性能逐渐提高出现具备一定实战能力的潜水艇。这些潜水艇采用了双层壳体技术具有良好的适航性。排水量为一千吨使用柴油机电动机(蓄电池)双推进系统水面航速已经达到了15节水下航速为8节续航力有明显提高武器主要就是水雷和鱼雷。他们在执行远航任务时在他们的附近有一条专门用于补给的运输船。这样一来他们的远航就可以到达更远的距离了。

在对日本和对俄罗斯的战斗中潜水艇都是出了大力的在战斗中光是他们的潜水艇击沉的敌方舰艇就已经达到了十几艘而德国人和其它的海军大国一样他们对于潜水艇根本就没有什么认识只是单纯地认为潜水艇只能干一些保护本国的领海以及在基地的附近进行巡逻任务他们哪里知道中华帝国的海军中潜水艇已经是一支不可缺少的主力力量了。

德国将军们不知道但是李振华却是知道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潜艇就被用于战斗。1914年9月22日德国u9号潜艇在一个多小时内接连击沉3艘英国巡洋舰充分显示了潜艇的作战威力。在战争期间各国潜艇共击沉192艘战斗舰艇。使用潜艇攻击海洋交通线上的运输商船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战果。

要想让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存一定的实力那就一定要让他们的潜水艇早一些投入战斗彻底压制住英、美等国让他们打的激烈一些自己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这一回的世界军工厂的工作不能光是让美国去干了我们也要插一腿让美国损失大一些才行的。

于是李振华决定不和他们说了这两个家伙都是死脑筋那就让他们参观一下我们将要退役的那些潜水艇那可是我们的三型潜水艇那也是经过自己的努力才造成的但是为了国家的利益那就要拿出去了不过也不是白向外拿德国人是要付出真金白银来的。

听到能够让他们去参观潜水艇的实地训练这让德国的海军大臣提尔皮斯是分外的高兴就连施里芬也是很愿意地去看一下的于是他们决定于明天就到渤海去看一下他们的射击表演。

这一下德国的两位将军又高兴起来了以前中华帝国是不会把这种武器向外透露的现在要让自己看一下了他们能不高兴吗?当李振华让他们留下来吃饭时他们高兴地答应了。

席间海军大臣提尔皮斯将军还在为上一次给李振华的一事有些不好意思李振华自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他大方地说道:“过去的事情了就不要提了你要的话我还可以给你几把不过我这里可没有金。”

他马上让警卫员们拿来


状态提示:第767章 这两人是个死脑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