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的理解地方和中央的财政关系。
就必须回到货币的本质上来。
必须要明确一个前提,在国家层面来说,货币,并不能全权代表国家财富。
因为货币是可以反复加印的。
而纸币是信用货币,没有法定含金量,不能购买劳动力,那么货币的价值就不存在。
每年都有更多的货币投入到市场,所以在国家层面来说,并不存在亏本的问题。
没钱印就完了。
但印钱的目的是什么呢?
那什么是国家财富呢?产业,建设,不动产,产品。
推动建设能力,中央拨款10个亿,修条高速公路,下拨给你,路修好了,目的就达到了,这条路就是国家的财富。
这10个亿的货币,还能产生5个亿的利润,就造成了更多的民间资本。
民间资本再产生反复的购买力,盈利的部门建设一栋房子,一个楼盘,新建立起一座工厂,解决500人的就业,工厂生产出多少价值的产品,这些,才是国家财富。
这就是现代宏观经济学,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供需理论,在新闻联播上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汇就叫做,拉动内需。
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投放了几千万亿的货币。
最终建设起超过百万平方公里的城市面积,协调货币关系,我们现在所享受到的所有一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望无际的产品海洋,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都是国家采用经济政策刺激出来的。
国家衡量gdp的方法,也不是统计货币。
gd)+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世界上绝大部份的国家,采用的是生产法,统计gdp,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统计一个地级市的gdp时,计算的是这些产业的增长,在一个财年以内,新增了多少建设,生产出了多少产品,得到了多少的经济价值,在任期间,有一栋楼盘落成,就能拉高gdp,因为他投资规模大,这就叫政绩,再减去中间投资的价值,就得到gdp增长的数值。
认识了货币的价值过后,就可以明白一个道理了。
货币在国家的手中,不是财富,是流通工具。
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中央的财政都是亏本的。
这叫赤字财政。
故意的。
国家每年的财政收入,都会继续下拨到各级政府,还会超额下拨。
例如英国。
比如今年英国财政的收入,包括裞收,还有国营企业的盈利,包括电信,石油,铁路,矿产,这些部门挣到的钱,加起来5万亿。
当然要留存一定的活动成本,其余的通过公共预算下放,钱不够就加印,5万亿的财政收入,投放5.5万亿,钱不够就加印货币,始终保持中央财政处于一个亏本的状态。
这才能保证市面上的货币总量,是增加,而不是减少。
货币充足,可以调用的劳动力就更多,市场就有活力,旺盛,需求就多,货币的流通速度就会加快。
这样有利于经济增长。
但要保证赤字在一个健康的量,首先财政赤字占gddp总量在30万亿,百分之3就是9000亿,那么国库亏空9000亿都是正常的。
第二就是财政赤字,不能超过财政总支出的15。
超过了15,国家就不会加印货币了,通过发行国债,减轻财政压力。
例如财政收入5万亿,支出5.5万亿,财政赤字5000亿,当年的万亿,占gdp总量的1.4,财政总支出的10,这个数字就是就是健康的。
国家控制货币最重要的,就是抑制通货膨胀。
遇到战争,动乱,需要紧急超额加印货币,才有承担风险的能力。
像老蒋最难受时,海量投放货币,最后将货币贬值到买一个面包,要用一麻袋的钱,就代表财政彻底崩溃。
目前的中国财经,流传着一句话,6省一市养活全中国。
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福建,深圳,上海,只有这几个是赚钱的。
其他省市自治区,全部处于财政亏空状态。
就连四川成都都是亏本的。
根本没法比,沿海地区光是进出口裞,就注定了财政收入天差地别。
而目前内陆的地级市呢?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财政和国企改革一样,也是自负盈亏,恰逢这时国企受到市场冲击,结构臃肿,跟不上时代潮流,无法和私企竞争,传统盈利项目资源型的矿产行业,也面临更多的调整,再加上商业地产还刚处在起步阶段。
内陆省份的制造业严重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
所以现在的地方财政是真的没钱。
陕西呢?
要从整体上讲,陕西的地理位置是相当不错的,要盆地有盆地,要沙地有沙地,要丘陵还有丘陵,长江黄河都从这里经过,又处在心脏的位置,发展的时间还是较早的,在进出口方面也有一定优势,陕西引种的曰本红富士,每年也大量出口。
可汉中,就的确尴尬了。
地处四川与陕西的咽喉,交通不便,财政似乎形成了一个困局。
偏偏物产丰富,处在秦岭巴山蜀水之间,每年的果品产出数量相当庞大。
可严重滞销。
那座德国全自动生产线,oem代工生产,还是省府为了拉动汉中经济开发区,超额指配的,利润本来就低,还要承担额外的运费压力,本来就挣不了多少钱。
这几年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