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仙侠修真>小道士李青山>第十二章 一朝入还虚(老道士往事三)

作为天下道门正统,云虚教雄踞中州两百那么多年,皆因自创教初代起,数代都出大能,英杰辈出,让其他宗门帮派难望其项背。

其中,两百年前叱咤九州、开宗立派的云虚教创教祖师云虚真人,悟出“太虚太玄经”的太玄篇、太虚篇,在悟“妙万物篇”之时未竟而逝,终其一生已达到还虚境后期,在当时江湖鲜有敌手。

云虚真人首徒、执云虚教大义的第二代掌教道阳道长,烂熟太玄、太虚于心,续悟“妙万物篇”穷思竭虑,八十岁精力枯竭而逝,即使如此也入还虚境初期,继续扛鼎云虚教。

云虚真人小徒、闲人野鹤的道明道长,看似无为却最有为,于百岁高龄终悟透“妙万物篇”,补齐了“太虚太玄经”,为云虚教奉上一部完整的道门正统至高无上的内功法门,于本教功劳不逊色于创教祖师,奠定云虚教百年再续辉煌的根基。其后融会贯通太玄篇、太虚篇、妙万物篇,随后通明,成为天下道家唯一入通明境之人,延年续命三十年,犹如陆地神仙。

道阳道长的得意门徒、云虚教的现世门面“云虚四子”,出自名师,传承道门正统,修习全本“太虚太玄经”,四人均是入虚境。

这些大能者,是云虚教的支柱,是云虚教辉煌两百年的根源,是江湖忌惮的人物。

如今,又要出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

张云舍!七日之前还是一个只会痴”,平平无奇毫无武功根基,但七日之后却一朝进入还虚境初期。二十五岁入还虚,即使云虚真人、道阳和道明也未做到。

而云虚四子,更是百感交集,心思各异。

广虚子从来有长者风范,虚怀若谷、从容大度,倒是没有多想,而是很高兴本教能出了这么一位前无古人的年轻后辈,在二十五岁便入还虚境,将来入通明境可期,那么继师叔道明道长之后的第二位通明境也将出在本教,终归是天大好事,于光大本教绝无坏处。

掌教玄虚子一直对张云舍于心有愧,又惦记张云舍的救命之恩,一心善待张云舍,千方百计让张云舍学得好武功,如今张云舍终于得到道明师叔的亲传,一朝入还虚,而且武功境界还比他们云虚四子高出了不少,心中大感欣慰,由衷感到高兴。

但凌虚子、乘虚子则心似有不平、不甘。他们的师叔,通明境的道明道长,多年来吊着一口气,始终不肯传功于他们四子,到头来却将一生真气内力传给了一个外来人,并赐予道号“云虚子”,这是何等偏爱?云虚教,云虚子,云虚教里云虚子,难不成这小子今后能够给云虚教带来堪比创教祖师、道阳道长、道明道长还显耀的荣光?不然何德何能,道号带上云虚二字?

“唉,时也!命也!运也!且看这小子今后的造化了!师叔应该不会看错人。”凌虚子和乘虚子暗暗叹道。毕竟,他们也是一代能者,虽心有不平,但也很快看开了。

张云舍内心也是一番天地乱象。他糊里糊涂,受了云虚教老神仙道明道长的毕生功力,自己一朝入还虚,老神仙一朝归西。而且,自己还得老神仙赐道号云虚子,与云虚四子同一辈。无故受了这些大恩,他于心有愧。而且此前,他自己一直觉得云虚教、玄虚子害得他身受重伤、家破人亡,云虚教和玄虚子对他应该有愧。如今,到底是谁愧谁?到底是从此两两不相欠,还是两两更难清?无论如何,这一桩心事,终将困扰自己一生。

屋外春雨潺潺,张云舍关起了门。既是在消化道明道长的毕生功力,也是在静静研磨太虚太玄经,更是在慢慢平抚内心的乱象。

转眼清明已至,张云舍走下了山门。在山门前,他驻足回望藏经殿所在的证道峰,回望云虚四子所在的问天峰。心里暗暗萌生了一个古怪的念头:“哪有愧与不愧,此生永远是玄虚子又是张云舍。但哪里修道不是修,不再回这里也罢。”

玄虚子躲在问天峰的某个高处,遥遥望着张云舍茕茕孑立站在山门前,然后看着他最终走下山去,心想:“放下心魔,从此一去不复返了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张云舍快步来到旧时的村庄,找到了父母和村民们的坟园。十二年过去,新坟早已变成了老坟,淹没在杂草丛中,只有石碑依稀可见。

从坟园走出来,张云舍漫无目的地走着。对于如何对付魔域,他一时也一筹莫展,心想只能慢慢筹划。

他突然想起道明道长临终前说过,东州上官家少年快要证道了,由文入圣必定是天下难得一见的奇观。因早已神交,于是便生起去瞧一瞧上官家少年的念头,便朝着东州进发。

东州地势平坦辽阔,多是膏腴之地,江河众多,鱼米丰盛,州内富饶,人民安居乐业。张云舍初次到东州,人生地不熟,于是便打听起上官氏,得知东州上官氏族并不多,最为有名的是江南郡的上官一脉,是当地武林世家,但是家门如今却大为不幸,大儿子却死读书不肯学武,小儿子又天生阴脉,体弱多病。

张云舍听闻,心中一喜,已有着落,于是急忙赶往江南郡赶去。

若想打听消息,哪里最好?当然是就是酒肆茶楼、街头巷尾。张云舍寻了一家最热闹的酒楼,寻了角落一处桌子坐下。刚坐定,就听到隔座一群江南口音的食客在七嘴八舌议论。

为首的一汉子说到:“你们听说了没有,上官家那个大儿子,读书读傻了,关起门来死活不出


状态提示:第十二章 一朝入还虚(老道士往事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