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附议!”
“臣附议!”
哼哼!居然都跳出来了,这帮食君禄却不想着为君分忧的混账,恨不得全都宰掉!若是朝中大臣给力一点,自己也不至于指望一个娃娃,也不至于一再突破规则,一切都是满朝文武造成的!
崇祯皇帝冷哼一声:“诸卿忘记第一关之战了?还是忘记中都守卫战了?诸卿不行不等于孙卿不行,闭嘴吧!”
没见过崇祯皇帝对臣子如此纵容的,此次殿试谁是状元已经毫无悬念,孙大人似乎成了皇帝的宝儿啊!连弹劾都不允许,各位内阁大佬都感觉到,朝堂之上即将升起一颗明星。
之前以为孙铭有神仙鬼卫在手,势必成为一代枭雄,搞不好会变成安禄山那样的豪强。现在看来自己想错了,大错特错了呀,感情没有军权的孙铭,才是最强大的孙铭啊!
因为没有军权的孙铭,不再被崇祯皇帝忌惮,反而被皇上当成一把刀。一把斩向大明王朝旧势力的刀,一把斩向朝堂旧格局的刀,一把斩向一帮子老臣子的刀!
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孙大饶刀下亡魂!前有车后有辙,先后有温体仁、钱士升和周延儒先后中刀,下一个会是谁?孙大饶杀伤力很强,一旦被皇上握在手中,这把刀的锋利程度,估计会让所有人心惊胆战吧?
几个跳出来试探的丑,终于偃旗息鼓了,但是朝中大臣都知道这仅仅是一次试探性攻击。甚至试探性攻击都算不上,仅仅是探听一下圣上的态度罢了,真正的敌意都掩盖在一派祥和之下!
此时的孙大人,确切的是贡生孙铭,正在看第七问:流贼渐逸郧广,海寇时扰浙闽,剿灭不速,民难未已,兼之水旱频仍,省直多故,作何挽回消弭?
灾人祸而已,也至于成为一个问题?身为高高在上的皇上,应当是掌舵人,这些具体事务都应该交由有司处置才对。然而崇祯皇帝却乐此不疲,整日价管这些具体的事务,倒是让地方官和有司部门干嘛去?
让他们光吃饭不干活?还是变成一个个应声虫?这样的老板着实不咋地,再跟之前第四问很有点重叠啊,这位皇帝陛下实在是无计可施了,还有点更年期妇女的性格,一句话不断的重复,实话孙大人是不欣赏的。
跟祥林嫂似的,一遍遍絮叨有意思么?随便回答二三百字,来到第八问:又唐、宋曾以武臣为中书令、枢密使、文武似不甚分。我太祖高皇帝曾以直厅为布政,典史为佥都,今奈何牢不可破?
为什么文武分隔,如今牢不可破?还是对朝中大臣疑神疑鬼呗,不放心任何掌军将领啊,孙铭已经对这位絮絮叨叨的皇上无语了。二十四岁就啰嗦成这个样子,像是一个九十岁老奶奶一样,这个性文武百官咋承受的呢?
想了想铭公子写道:“《韩非子·显学》中记载: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我朝防军阀坐大甚于防外敌,实则军中流官制大可以解决诸多问题,京营武官、朝中武官跟地方武官互换。而文官同样可以如此,地方之间互换,中央地方之间互换。若流官制推广开来,君臣相宜必当强过君臣相疑,各司其职各司其政何疑之有?”
其实按照正常殿试程序,考试结束后受卷官将试卷送交弥封官糊名,由掌卷官送东阁读卷官处评卷以定高下。读卷官的工作是将试卷分成三等,即一、二、三甲,关键是定出送皇帝钦定的前十几名,尤其是前三名。
殿试的第三有一个读卷仪式,通常在文华殿举校这早朝后,皇帝来到文华殿,读卷官们各持一份试卷,东西序立,然后按官职的高低依次跪在御前读卷。每读完一份,即由司礼监官将试卷呈于御案。
一般只读三份,如有旨再读,则继续读卷,直到下旨免读。读卷结束后,读卷官们退门外候旨,这时前三名的排名就看御笔钦定了。如果内阁与皇帝及司礼监关系融洽,那么最先由三位大学士读的卷子就为一、二、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所以许多人认为是读卷官取状元。
如果皇帝要表示乾纲独断,则往往打破次序,但这种情况十不一二。皇帝钦定前三名后,将其余试卷退回东阁,读卷官也回到东阁,将第二甲第一名以下进行排列,然后拆卷填写黄榜,等待放榜。
崇祯皇帝的科举注定不一般,王应熊一边读卷一边腹诽,混蛋家伙是要从京官下手了?大明王朝一向重视科举重视翰林经历,确切的就是重视一甲进士及第三人,因为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不成文的规矩,阁臣必从翰林中选出。
而翰林全部来自于进士,翰林中前途无量的则是每科三甲,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现在孙公子却拿出韩非子的话事儿,什么“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不是跟整个内阁阁臣为敌是什么?
孙铭倧你完了!你得罪了满朝文武,甚至挑战各位阁臣的权威,妄想削弱翰林院的影响力,还映射到军中高层!这样作死的贡生,不要什么贡生,就连朝中大臣有几个这么作死的?
其实生气的不只是阁臣,崇祯皇帝也很生气,腌臜货居然自己孙铭“君臣相疑”!简直是指着鼻子骂人么,崇祯皇帝自诩是一代明君,绝对不会承认什么君臣相疑的。
高高在上的皇上冷哼一声:“诸卿对流官制有何看法?吏部可有一番计较?阁臣可曾有所规划?兵部有什么样的建议?都不话就是没意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