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元景出班回道:“回圣上,江南多江河湖泊,方腊也在杭州等地训练有水师。而蓟州军正是缺少水师。且蓟州军远征数月,将士疲乏,的确不宜继续作战。依臣之见,江南之乱刻不容缓,童太尉若有平定之法,不如让童太尉一试。”
宿元景已经看出来,童贯见高槛接连立功,而他童贯身为枢密院使,几乎被皇上忽视了。所以他也急于要立功,重新夺回自己在皇上面前的地位。宿元景心中也有些担心蓟州军连续作战,江南毕竟不是河北、淮西,没有水师还真不校所以他决定让童贯先去一战,让蓟州军有喘息之机。
徽宗听了,点头道:“言之有理,我大宋拥兵百万,总不能只有一支蓟州军能战吧?”
稍稍一顿,道:“户部尚书!”
一名老臣出班躬身应道:“臣在。”
徽宗道:“蓟州军接连作战,劳苦功高!镇北元帅高槛官升从二品,其部下战将一并顺升。着户部拨库银十万两,粮二十万石,绢两万匹,押运蓟州,以为犒赏。”
户部尚书躬身领旨,徽宗又道:“传旨高槛,命他近日班师回蓟州。江南之乱,交由枢密院使童贯、殿帅府高俅,调高邮军、广德军及周边州府驻军,前去平定。”
童贯、高俅出班躬身答道:“臣领旨。”
宣布完这一件事,徽宗起身,执事太监唱道:“卷帘退朝!”
群臣山呼万岁,散朝而去。
宿元景猜侧童贯心中所想果真没错,童贯见高槛屡战屡胜,继续这样下去,皇上便只知道有蓟州军,而不知道有他童贯了。
高槛越风光,高俅也就越风光,他当然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这样的事情发生。
而且他见高槛连平三贼之乱,想来这些叛贼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他一个毛头子都能南征北战,所向披靡,而我童贯本就是赫赫有名的西军统领,堂堂大宋的枢密院使,难道还不如一个曾经只知道斗鸡遛鸟的纨绔子?
所以他抢下了攻打方腊的活,他坚信,凭着自己手上几十万大军,还会平不了江南叛乱。
高俅在回家的路上也想明白了这一点,但他并不以为意。功高震主并非什么好事,高槛这一年来风头太盛,难免被人眼红。况且这江南之乱,的确声势浩大,方腊手下不仅拥兵近三十万,且猛将如云,蓟州军又不善水战,真要去江南征战,只怕不会那么顺利。
想明白了这一点,他的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想算计我,还差点火候!
接到班师蓟州的旨意,高槛及蓟州军所有将士都深感意外。但在圣旨到来的同时,高槛也收到了高俅的家书。
看完家书,他顿时释然了。
他本就在想着,再过两月就入冬了,真要去江南开战,只怕这个冬不好过。方腊起义,响应者甚多,原本拥兵不到十二万的方腊,短短几个月就通过吞并、合并、征募等手段,很快扩充到了二十五万之众,而且还在快速增加。
蓟州军当然不怯战,但毕竟蓟州军远征千里,数月不得返乡,难免军心不稳。童贯算是帮了自己一把,让他能够名正言顺的班师回蓟州,可以安稳的休整一段时间了。
所以接到圣旨后,立即让石秀派出他的部下前去各州府传信,所有蓟州军全部开拔,撤回蓟州。
大军分几路,分别自房州、随州、襄阳、峡州开拔,浩浩荡荡北上蓟州而去。
月余时间,所有军队撤回蓟州。蓟州军在外作战数月,接连平定田虎、王庆之乱的消息早就在蓟州传开了,蓟州百姓出城夹道相迎。现在的蓟州百姓,以蓟州军为自己的骄傲,甚至走朋访友时,都拿蓟州军作为他们吹牛的谈资。
蓟州知府饶季同、通判崔英明也迎出了城外,欢迎这支战无不胜的英雄军队胜利班师。
蓟州军出征时不足八万,班师回来时却已经有十二万之众。原蓟州军战将无一人伤亡,且还带回了几员河北降将。
回到军营后,高槛将孙安、卞祥任命为车骑将军,直属元帅府管制,唐斌为上将军,编入第二厢,仇琼英编入女军,为副统领。
带回来的几万降军分别编入各厢,这样一来,蓟州军共有兵马十五万,每厢三万。
随即高槛宣布所有将校顺升半级,并于次日在北城校场为此次征战阵亡的所有将士举行追思大会,命萧让带人将他们的名字全部刻上纪念墙。
看着纪念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蓟州军将士们心中第一次感到沉重。虽然这一次征战,伤亡并不大,总伤亡不足一万,但看着这些熟悉的人最终化作一个名字刻在这冷冰冰的石墙上,如何不让人伤感?
孙安、卞祥、唐斌等降将及从河北、淮西招降的军士们从第三开始便领略到了蓟州军训练的艰苦。同时他们也知道了蓟州军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战斗力,而感到释然。
安排好这一切,高槛感到十分疲倦,他在二十名护卫的随同下,回到元帅府。
他刚进门,燕儿便蹦蹦跳跳的迎了上来,远远的就喊道:“大人、大人……大喜事……”
扈三娘也是与他一起回来的,见状问道:“鬼丫头,什么大喜事?你也知道大人打了大胜仗了?”
燕儿来到面前,诧然道:“夫人什么?大人也打了大胜仗了?”
扈三娘一愣,道:“什么叫大人也打了大胜仗了?”
燕儿走到扈三娘面前,伸手招了招,示意扈三娘附耳过去,然后在她耳朵边轻轻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