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来归,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罴振旅,汉家之德威播闻。除所获首功,封为京观,仍槛致俘虏,弃尸稿街,传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鉴戒,大泄神人之愤心。
于戏!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母越厥志而干显罚,各守分义以享太平。
凡我文武内外大小臣工,尚宜洁自爱民,奉公体国,以消萌衅,以导祯祥。更念彤力殚财,为日已久,嘉与休息,正惟此时,诸因东征加派钱粮,一切尽令所司除豁,务为存抚,勿事烦苛,咨尔多方,宜悉朕意。”
平倭诏之外,又有一诏另予朝鲜王——啊,现在该说恭顺王了:
“谕恭顺王李昖:比者倭奴平秀吉,肆为不道,怀狡焉启疆之心,以兵蹂躏尔邦,荡无宁宇。朕念王世共职贡,深用悯恻,故兹七年之中,日以此贼为事,始行薄伐,继示兼容,终加灵诛。盖不杀乃天之心,而用兵非予得己。
安疆靖乱,宜取荡平,神恶凶盈,阴歼魁首,大师乘之,追奔逐北,鲸鲵戮尽,海隅载清,捷书来闻,忧劳始释。
今王令陪臣奉表请附,贡献方物。具悉王怀德感恩之意,特降敕准允,另有奖励,仍赐彩币表里,就令陪臣赍去,以答忠诚,至可收领。
先曾有人诬王引导倭寇,名称内附,实图中国。朕以心体亮,本无疑于王下。廷臣杂议,又有言王失国丧师,莫如改封王子。朕独排众议,兼发大军,助王平倭,想王能知悉朕意。
惟念王虽还旧都,实同新造,振凋起敝,为力倍艰。倭虽遁归,族类尚在,生心再逞,亦未可知。
朕本念经略阁臣高务实、平倭提督麻贵等振旅旋归,量当改遣重臣,分布偏师,为王戍守。王可咨求军略,共商善后,卧薪尝胆,无忘前耻,筚路蓝缕,大作永图,务材训农,厚树根本,吊死问孤,以振士卒。
尚文虽美事,而专务儒缓亦非救乱之资。亡战必危,古之深戒。吾将士思归,挽输非便,行当尽撤。尔可亟图,务令倭闻声不敢复来,即来亦无复足虑。东海之表,屹如金汤,长垂襟卫之安,永奠藩维之厚。惟忠惟孝,缵绍前休,王其懋之懋之。
然王选领议政李山海等,三请内附,大出朕意。彼等至再至三,朕不忍固辞,只得准允。如此朝鲜八道便为天朝州府,王则归京享安,另待之国。
朝鲜之地,朕当派官教化,遣将戍守,以使东国新土永保太平。朝鲜旧臣,朕当尽用,往后之制,一如中国。钦哉,故谕。”
三请三让之后,《平倭诏》与《谕恭顺王诏》连发,朝鲜内附一事才算彻底圆满。
消息传出,大明京师一片载歌载舞,鞭炮齐鸣,舞狮舞龙。民间豪迈之情也冲霄而起,人人皆道大明天威于斯为盛。
除了歌颂万历天子的中兴盛世,功勋盖世的平倭经略高务实也再一次被士林民间齐齐称颂,许多人甚至公开表达“不满”,认为朝廷应该尽快嘉赏平倭大功。
四九城中,上至公府侯府、部衙院寺,下至茶楼酒肆、坊间街巷,一时之间似乎都在谈论高务实这平倭大功又该如何奖赏。
绝大部分人认为,如此为忠藩存亡继绝,又反使藩国感恩报德前来内附,无论如何也当得上再晋显耀之爵。由于高务实已是侯爵,此所谓再晋,那自然也只能是晋爵国公了。
另一些人则认为,高务实的侯爵可是文官之爵,倘若再晋文官之国公,考虑到他年仅三旬,这也未免太惊人了一些。因此他们认为,爵位暂不可晋,不如继续加衔,亦或再以中旨特命为首辅。
然后就有人反对了,他们认为加衔倒是可以,毕竟高务实目前的加衔只是少傅。如今立此大功,无论是加衔少师,亦或更甚一步加衔太傅……甚至太师,那都未尝不可考虑。
但是,所谓“中旨特命为首辅”就万万不可。这些人倒不是认为高务实配不上首辅之位,而是“中旨特命”绝不可为——中旨特命可不是什么光彩事,只有廷推通不过而皇帝非要用之,才会搞出“中旨特命”来。
这些人认为,以高务实如今的功勋和声望,如果现在要廷推首辅,难道还有人能找到理由反对他吗?那才真是咄咄怪事!只怕反对的人刚刚走出皇宫就要被唾沫星子淹死。
对于这些坊间议论,高务实哪怕已经回府也是知道的,只是他这几天忙完这么老长的仪式早已累得不行,实在也懒得在意。
再说,坊间议论到底只是坊间议论,他高务实的“赏赐”其实早就定下了嘛,就是等册封太子之后首辅、次辅致仕便接任首辅。这是之前已经商量好了的,什么晋爵、加衔之类,高务实也就懒得去想了。
高务实此时的心思,已经分散到东、南、西三面。东边是如何兵不血刃地拿下日本;南面是高渊初次领军能否摆平阿拉干局面;西面是为了征服西域调集大军与物资。总之,他高某人现在位高权重,正事都快忙不过来了,晋爵加衔这种“闲事”根本没工夫多想。
然而高务实不知道的是,他没工夫想不代表其他人也不想,或者说其他人也能不想。
民间这股议论实在太强,偏巧朱翊钧因为想知道平倭大胜和朝鲜内附两件大喜之事给他带来了多大的民望,早已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