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我为汉王>第十八章 青州事毕

第二天一早,徐庶他们就前来拜见刘凯。

刘凯也早就等待着他们,很期待徐庶等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刘凯看底下众人的氛围不是很轻松,于是就打算开个玩笑缓解一下。

“各位,咱们这次可是收获不小啊,就是寡人的肚子可是有点被撑到了啊。

不知道各位想出了什么消食的办法。”

徐庶他们听见刘凯这么一比喻,原本的压力也就慢慢淡了下来。

陈宫笑了笑上前一步对刘凯说道。

“殿下,臣认为目前咱们实力发展太快,以前在东平国积累下来的底子怕是很难维持下去了。”

陈宫一说完,徐庶他们几个就都点头附和。

“是啊,殿下,臣等都觉得陈大人所言不错,咱们目前还是要先将青州的生产弄起来。

然后有了收入才能扩充实力。”

刘凯听他们说完,也很认同。

毕竟一口吃不成个胖子。

“各位,寡人也是这个意思,就是看看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让青州走出现在的困境。”

刘凯很清楚陈宫徐庶他们昨夜一定有了些许计划。

现在没有说出来只不过是怕他们的办法不能够让刘凯满意。

刘凯感觉还是得有个人出来领个头才行。

于是对着陈宫使了下颜色。

陈宫体会到刘凯的意思,然后张口道。

“殿下,臣觉得首先就是得降低青州以往的赋税,才能够稳定民心,乃至吸纳周围几州的百姓。”

陈宫说的不算什么特别的方法,但是却是要必须干的事情。

黄巾起义的爆发,主要原因就是百姓不堪苛重的赋税才造反。

人人都安居乐业,谁吃饱了没事做跟朝廷作对。

刘凯示意陈宫继续说下去。

“其次,在青州臣觉得不能重农轻商,要提高商人的地位还有生存空间。

在青州做生意的商人多了,才能带动青州的发展,一潭死水也能够活起来。”

其实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古代人不知道经济的重要性,但刘凯知道,必须得让青州的商人多起来。

这样百姓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就有了销路了。

刘凯为了表达支持商人的决心,对着下面的众人说道。

“公台,你可让卫兹将家族迁到剧县来,将青州以及东平国的贩盐渠道让卫兹打理。”

陈宫听到刘凯说的对策,大喜过望。

这可是对卫兹极大的信任才能这么干的。

刘凯看陈宫也没什么可说的了,于是开始环视徐庶田丰沮授崔琰他们几个。

刘凯本来以为徐庶会先说的,没想到崔琰却先站了出来。

“殿下,臣希望您能够在青州大办书院。”

刘凯突然来了兴趣。

要知道这个时代动荡不安,求学可是难事。

崔琰能让他兴办书院也是推动青州发展比较好的一条举措。

可是这个年头没点名望办书院谁来啊?

让孔融上?

“季珪,这兴办书院由谁来当院长,你可有什么好的人选?”

刘凯觉得崔琰怕是真的有准备,不然也不会提出来。

崔琰摸了摸胡须说。

“殿下,臣下的老师郑玄此刻就在北海,臣来剧县时就已经将他接入内城。”

刘凯可真不知道郑玄是什么人。

但是下面几个却都表示出了惊讶之色,特别是沮授直接就冲崔琰问道。

“崔大人,可真的是郑玄郑师?”

崔琰笑了笑说。

“诸位,老师他因为党锢之祸,所以一直在北海研究经学,我也是听孔大人所说才知道他老人家在北海。”

“哦,原来是这样,那么兴办书院一事可行。”

刘凯趁着底下人在议论,偷偷用原子手表调出来了郑玄的信息。

这才了解到郑玄可能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大家,孔融这种孔子后代的名声都没有他大。

郑玄的学生也是遍及各地。

这要真的把他请出来辅佐刘凯,也是给刘凯找了个靠山。

要知道自从汉武帝董仲舒以来。

儒家思想就成了汉朝的主要执政思想还有理论。

刘凯想好之后,咳嗽了两声。

打断了下面人的议论。

“季珪,那这件事就交由你去办,对待郑师一定要注意一点。”

崔琰随即应诺。

刘凯看下面这几个人还是面露难色,也知道他们可能真的没有什么好的主意了。

看来他这边还是缺一个内政方面的人才。

陈宫勉强算是,但是其他几人也就能够在行军打仗上出谋划策了。

刘凯看他们没什么话说了,就打算直接把他的目的给直接挑明了。

然后再让他们去实施。

“诸位,公台季珪的方法都不错,都可以实行。

但是寡人还有几点要交由各位去办。

现在不是战时,青州大军除了必要的城防守军,都在明年开春拉出去开荒屯田,也不要放松了训练。

我们不仅要恢复农业商业的运行,也要大力支持一下那些工匠们,支持他们的新点子。

寡人觉得要开办一个匠工局,招收一些铁匠木匠之类的,平时就给寡人在那研发武器。

还有招纳人才的工作不要停,寡人过几天会给公台你一份名单,你就安排人按照名单上去给寡人搜罗人才就好。

寡人就这么多的想法,诸位可还有什么建议。”

刘凯一下子说了一堆,除了极个别是跟陈宫商量过的,其他都是


状态提示:第十八章 青州事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