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颠覆晚金>第四章 春晓曲(下)

寿张县内的一座新式礼堂里面,白卉宣读了分家名单,根据行政命令,根据地医院将被拆分,陈郎中将要率领一半的人筹备建立第二医院,初步把地址定在了益都府。

今年春季,何志也向医疗方面追加了投资,除去两所医院的设立之外,还要修建医疗学校和研究所,与此同时,对乡村郎中进行统一培训。

被念到名字的人都有些依依不舍,但是同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大家把医疗器械重新理顺,写好了交接单,做好重新分配的准备。

陈郎中原本想把自己的女儿泉子也带到益都去,没有想到泉子听说之后,连夜说情把自己调到了绣工学校去当教师,把陈郎中气的够呛,也成了医院的笑谈。

整个医院的人都对未来的命运充满了向往,根据何先生所说,根据地的医疗投入以后还会追加,整个山东可能要设立三所综合医院,各州都要设立医疗点,这些医疗点可以接纳病人,还要能够对赤脚郎中们进行培训。新的诊金制度和医疗分科制度也正在筹备当中,医护分离,医药分离的趋势也越发明显。

此时,何志也案头上的白纸还没有落下点墨,他知道,之后的举动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医疗体系。

现代中国的医疗体系对医生和护士们压榨太多,而且对财政负担太大,但确实让何志也无比怀念它的高效便捷;新中国初期的医疗体系也算得上惠及全民,但是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配套才能发挥出来,而高何还没疯到在13世纪大搞共产主义。

美国的行会制医疗培训体系虽然已经被国内人民吐槽很久了,考取医师执照之难,收费之昂贵,排队之繁琐,体系之复杂,古今中外绝无可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美国的医疗制度确实对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分头覆盖了一些,并且还有持续活跃的能力。

相比而言,何志也也对根据地的中国古代医疗力量进行了一番考察,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大失所望。

宋代开始读书风气大盛,但是科举的道路敞开的也不那么宽阔,大量读书不成的人转而“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纷纷挂起了济世仁人的招牌。

这类儒医大多没有专业的医疗水平,无法进行外科手术,对慢性病和传染病也基本上没有认识,只是凭借着搜集来的几本医书,加上自己的臆想理解,主要以汤药的方式加以治病。医学研究也因而中断,解剖被视为是丧尽人伦的手段,而在此之前的那些医书则变成了不可动摇的经典,而且越古老越珍贵。

宋元时代的儒医合流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化,黑乎乎苦兮兮的中药汤液也逐步变成了中医的唯一印象。清代医生王士雄在其著作归砚录中曾经说,远古医学,无分内外,刀、针、砭、刺、蒸、灸、熨、洗诸法并用,不专主于汤液一端,但是近代以来的医家只会使用汤液。

这就是大量科举不第的读书人涌进医学的后果。

当然,仅仅指责穷措大倒也是不对的,政府同样对行医缺少监管。在这个时代,无论中外,对医疗的唯一监管就是召集那些好的医生进入宫廷服务。即便到了社会高度发展的明清时期,除了太医院之外,社会上的医疗资源也基本上处于放养状态。明朝初年,洪武大帝设立医正、医户,但是到隆庆时期就已经基本解体。从此以后,没有秩序监管的医疗力量就在中华大地上野蛮生长。

用敲破的鼓皮治胀气病,或者是非要找原配的蛐蛐蝈蝈,再或者是觉得穿山甲能打洞就能通乳,大抵都是这等人胡思乱想出来的。

根据何志也的考察,乡村郎中不但业务平平,而且和宗教力量都有所不清不楚,释老二教在中医乱象当中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尤其是把中医和阴阳学说结合起来,搞出了一套玄幻无比的理论体系。管你是感冒、禽流感、非典型肺炎还是埃博拉,到了这里都属于“春温之症”。

鼎鼎有名的金元四大家,就是这种医学与玄幻相结合,高举复古旗帜的代表人物。

但是,何志也同样也清楚,张从正他们所秉持的那种医学逻辑固然有错,但也正是张从正的下泄法在鲁南战役中救了高俊一命。

归根到底,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医学还是一个丰富的宝库,尽管由于理论指导走偏了,以至于发展缓慢,但是他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积累了无数可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诞生强大的现代医学。

这也是何志也对未来医疗体系的基本设想政府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医学自我发展,并不直接控制主要医疗资源,仅仅是建立医疗学校和研究院、帮助发行医学杂志、对现有的郎中进行强制并廉价的培训、在社会上提高医生地位、并且设立与官府合作和谐的医师协会。

而医生们依旧可以开课授徒,建立各自的医师学校,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经过政府统一安排的考试之后才能持证行医,否则的话,都会被遇到的第一个治安队员抓到监狱里去。医师协会在官府与普通医生之间承担协调作用,也调节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纠纷。并且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接手医学院和医学杂志。

与此同时,由于该协会权力重大,所以何志也还特意强调了对其的监督架构,以免造就封建行业公会的垄断悲剧。

毫无疑问,在这种体系下医疗教育不会便宜,何志也已经准备好了助学金,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在太平军中当几年军医来偿还就读医


状态提示:第四章 春晓曲(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