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玄幻奇幻>超级武器交换系统>第九百二十一章 022导弹艇的设计理念

建造军舰,和其他的坦克,飞机一样,也都是有设计局的,现在的会议室内,除了有海军的人员,有造船厂的人员,还有设计所的一名工程师随行。

这名工程师现在三四十岁,正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他看到了图纸的时候,顿时就是一阵的惊讶。

“这是导弹艇?”他不由得问了一句,看到了这个设计图,无论如何,也没有觉得这是一艘船,反倒像是一个积木玩具?

有这样设计船只的吗?很多都是违反了设计原理的。

简单来说,船只的船桥,那都是要竖直的,而上面的玻璃,是要向外倾斜的,这样,站在船桥上,就可以看到甲板上的一切,清清楚楚。

但是这个设计,玻璃是向后倾斜的,这样的话,只能看天,看远处的海,近处的都看不到了。

这样的设计,那不是外行人干的吗?

秦观知道,让现在的人,理解军舰的隐身化设计,还是很难的,毕竟很多老家伙,都是习惯性的,都会从自己固有的观点出发,不断地抵制新的理念。

这是一种惯性。

而自己的任务,就是要启发他们,要让他们了解到新的设计理念,而且遵循它的规律,这样,才能够让祖国的海上力量获得突破性和超越性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吃水线的上半部分,那都是向内侧倾斜的,这样做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把对方的雷达波,反射到天上去。”

对军舰来说,使用雷达扫描海面是最常见的,如果军舰的舰体是竖直的,那就会将扫过来的雷达波反射回去,现在这么一倾斜,正好,就将雷达波反射到天上去了,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反射回去的雷达波,从而实现军舰的隐身。

看看后世,几乎所有的军舰,都是按照这个原则来设计的,除了航母例外,毕竟航母体积太大了,想隐身也隐身不了。

秦观在给大家灌输新的理念:“我们的导弹艇,就是要凭借着自己小巧的体积,大胆地逼近到对方四十公里的海面上,我们的雷达反射面积越小,被对方发现的可能性就越小,然后,发射我们的反舰导弹,对敌人展开攻击!”

这就是导弹艇的战术,通过隐藏自己,来向对手发起攻击。所以,隐身性对导弹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自己的这个设计图纸,就是后世的022导弹艇的设计图纸,这种022导弹艇,由于诞生在21世纪,所以上面搭载的是c803反舰导弹,射程足足超过了200公里,而且在飞行的末段是超音速的。

但是现在,己方仅仅有c801反舰导弹,(也就是鹰击-81),这种导弹的射程仅仅有40公里而已。

不过,这反而更加适合现在的发展,因为,导弹艇上自己的制导系统,也就是舰载雷达,搜索距离不会太远,由于地球曲率的影响,这种雷达搜索海面上的舰艇,也就是三四十公里的距离而已,双方的搭配最合适。

后世的022导弹艇,是在整个体系的支援下作战的,有海上巡逻机,有天空中的卫星,用来提供中距制导,而现在,汉国显然还没有这种手段,所以即使有了射程超级远的导弹,没有办法进行引导,也是白搭。

搭载己方的c801,正好合适,发挥出导弹艇的威力来。

只要对方不是使用预警机来搜索海面,靠着对方自己的舰载雷达,并不容易发现海浪中高速而来的导弹艇。

“秦总,您的这个想法,的确不错。”就在这时,赵将军开口了,作为从下层走上来的一名将军,他曾经就在汉国自己的导弹艇上服役过,对导弹艇的作战任务相当熟悉,如果能实现在雷达面前隐身,加上高航速的话,的确有更大的威力。

“它的艇身,也非常特殊,采用的是双体船。”秦观继续说道:“这种船型的最大特点,就是保持在高速下的稳定性,结合我们的喷水推进器,达到50节的高航速。”

这艘导弹艇,在后世不算什么先进的东西了,各种装备都是各国海军常见的,但是拿到这里来,就有些超脱时代了,秦观必须要解释清楚。

除了外形的隐身,双体船型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没有采用螺旋桨,而是喷水推进器。

船的速度越高,那需要螺旋桨的转速就越快,当航速达到50节的时候,螺旋桨发出的噪音也会相当大。

这样的话,即使实现了在雷达面前的隐身,在对方的声呐前面也会无所遁形,所以,必须要减小自己的噪音,这就需要喷水推进器。

这种推进器的建造很难,不过己方有先进的加工设备,只要下决心努力钻研,还是能有突破的。

秦观在介绍,这名研究所的中年人,已经开始记录了,他听得很认真,同时,也有很多的新知识,需要消化理解。

这张图纸,是从哪里来的?他没有问,也许是秘密的情报部门搞来的吧,也许是西方已经开始这么研制了吧,他只要吸收理解这些设计思路就行了。

尾部的四个发射箱,也是和艇体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最大限度地减少雷达反射面积,为了节省重量,艇身大部分采用铝合金来建造,以便提高航速。

秦观将这种导弹艇,从前到后地介绍了一遍,在场的很多人,脸上都是带着惊讶的,这些设计理念,他们还真没有听过。

“隐身性,将会成为以后的潮流,不仅仅是小小的导弹艇,在以后,就连我们的护卫舰,驱逐舰,也要遵循隐身性的设计,这样的


状态提示:第九百二十一章 022导弹艇的设计理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