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三国第一强兵>七九九章 最新动向

在蹋顿、许攸等人商议对策,兵最终决意出兵这几天,青州军也一直在前进,大军推进的速度不算快,但一天五十里的进程也足以令其在半月左右的时间内,推进到柳城了。

在保卫家园的号召下,乌桓游骑也没闲着,总是有那么些不信邪的人,将骚扰战进行到底。

虽然他们没能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但在失去统一指挥后,还是不断有人前赴后继的冲上来的情况,倒是让青州众将明白了,为什么主公不急着班师,几乎马不停蹄的进行这场东征。

这些乌桓人兼有胡、汉两边的特性,对中原也不陌生,很容易就能和中原势力勾搭上,甚至融合在一起。

别看乌桓骑兵自己打仗没什么章法,所以威胁不大,但这样勇悍的骑兵,一旦得到了曹操、孙策这样的高人指挥,再得到相应的装备,发挥出来的威力又岂止翻倍?

乌桓现在离中原很远,和曹、孙之流勾搭不上,但他们旁边也不是完全没有中原势力,以公孙度治政的本领,加上军事手段,以及辽东诸子百家遗留的底蕴,一旦让他与乌桓紧密结合起来,北疆顿时就出现了一个比鲜卑更具威胁的大势力。

到时候别说顺利实施平北策了,王羽若不再度亲率大军北征,说不定连幽州都要丢回去。所以,趁着幽州大捷的威势,顺势将乌桓扫荡干净,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决策了。

说白了,王羽在做出征东的部署时,心态也和许攸差不多,趁着乌桓还只是乌桓,相对较弱的时候。一口气将其灭了,将会给今后省下很多麻烦。

就在许攸率军西进的同时,东征军众将正聚在中军帐,来回传递着三封信在看。

这三封信分别来自三个地方,辽东、先头船队,以及柳城方向的斥候。

“还好。公孙度总算是没有在开战的第一时间就出手,要是一开战他就动手,那也只能将战事一直推进到辽东境内了。”纪灵拍拍胸脯,长吁口气。

只有到了地方之后,才能发现,为什么主公提起东征。公孙将军和幽州众将都是皱眉。辽东到底怎样,现在还不得而知,但辽西这边的确不是什么好地方,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

纪灵老家就在淮南,本是寿春的骑兵督尉。是袁术入主寿春后才加入其麾下的,早就习惯了随处可见江河湖泊的环境。到了青州,甚至幽州之后,虽然河流覆盖度变得低了不少,但也不至于让他感觉不自在。

但出关之后,他是真的不舒服了。气候太干燥,通常要走上一两天,才能看到一条小河、小溪,难怪之前有人说,鲜卑、匈奴有视河流为神圣。一辈子只洗两次澡的习惯。这才是辽西,就旱成这样了,要是再往北去,那河流确实也是稀缺资源了。

万一辽东跟辽西差不多,以公孙度的手段,没准儿还能抵抗上一年半载的,那可真是要遭大罪了。

张方这封信,是在辽东收到东征军出征,乌桓迎战的消息后传回来的,表示公孙度至少没做大规模动员。只是将嫡系的万余兵马集结起来应变,这就让人有些安心了。

现在乌桓人对自家的压迫式战法没有什么好对策,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事只会越来越向东征军方面倾斜。公孙度既然存了观望的心思,那么他参战的意愿也只会是越来越低,而非相反。

这对东征军来说,是个利好消息。

赵云沉声道:“也不能大意,辽东的水师可不需要集结,他们的威胁才是最大的。按照端行信中所说,我军东征的消息在辽东传开后,就一直没看到过柳毅、阳仪二人,此二人正是水师的正副统领,谁能担保公孙度打的不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主意?”

虽然乌桓游骑的数量越来越少,但赵云还是很尽职的每次都带队出击,日夜辛劳之下,他的气色比平时差了一些,但精神却并未因此而萎靡,思路也很清晰。

“这么说来,子义那封信中说的,探路的船队不急着返程,要在前方警戒,就是为了防范辽东水师?难道他果真发现什么迹象了?”于禁若有所思的沉吟道。

太史慈的脾气,军中可谓人尽皆知,大家都认为他在船队中不会安分太久,肯定会找个引子上岸来,混入军中找个差事。结果他却来信说,先头开路的船队发现了问题,需要在前方长时间驻留,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辽东是不是真的不安分,而且还被太史慈给发现了。

秦风大力点头,附和道:“就子义那脾气,还真有可能。”

老实说,他多少有些替太史慈担心,因为公孙度的重视和积累,辽东水师的实力还是挺不错的。当年柳毅带到青州的几十艘大小船只,只是水师的一部分而已,其真正的实力如何,却是始终都没人能探查清楚。

太史慈若是带着青州水师全军迎战倒没什么好担心的,问题是,他只带了区区五艘船而已。水战可不比脚踏实地的沙场争雄,武艺再高,保不住脚下的船也是白搭。

公孙度如果真的狠下一条心,太史慈贪功冒进,说不定还真挺危险。

更令他担心的是,万一公孙度不肯主动出手,而是想方设法的引太史慈出手就更麻烦了。看主公的意思,应该是不想真的和公孙度撕破脸,如果太史慈不依不饶,这事……可就难办了。

“海上到底怎么回事,派人追上去问问就知道了,在这里猜来猜去的也没大用。”

众将你一言我一语的猜测和担忧,


状态提示:七九九章 最新动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