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李铁如对宽城县刘连明。
猜先结果,李铁如第二次执黑棋。
上午他执黑棋对小关,前半盘很失败。不过,首先是因为小关太善战,其次才在于自己下得有问题。
第二轮比赛开始,他还忍不住想着第一局,一不留心,起手又走了星、小目;对方白棋应以二连星。
李铁如愣住了,怎么又走了这个啊?
赛前两天,他曾经专门花时间预备布局。设想过,普通黑棋和白棋各五六盘棋;那么黑棋应该用哪几种,白棋又应该用哪几种......
总的来说,是想每一局都用不同的布局。
其实,他的准备基本是空想,没什么针对性,更缺乏真正内容。
这主要是受到棋力有限的限制,围棋杂志里面倒有大量各式各样的布局,但他哪里有吃透的?
世界围棋高手们从布局到中盘,往往每一手棋都在勾心斗角;他们真正是在较量什么,计较什么,这区区业余2段水平的低手哪能看得明白?
实话实说,他几乎每天都会打谱,尤其是那些著名高手们的棋谱。
但是,都弄不明白具体是怎么回事。一开始就是那样囫囵吞枣,到后来还是。
尤其是86年到96年,整整十年时间,学习效率非常差。
还不如把其中一多半时间,都改为专门研究死活题呢;或者专门背大量定式,也比都用来“欣赏”高手们的棋谱强。
这就是没有人指点的弊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很盲目很没有效率。
第五手棋,李铁如迟疑了半分钟,终于想出来一个权宜之计。
上午他下的是低中国流,第五手在三路;现在他改为高中国流,第五手改到了四路。
宽慰地想,这样也可以勉强算不同布局吧?
其实,二者是有相当大不同的;要不然他为什么喜欢低中国流布局,本能地不喜欢高中国流布局呢?
这里说的,此时他眼里的布局,其实就是前面的几步而已。
然后,双方再互相挂角,继续打定式,那就是布局往中盘发展的阶段了。
而实际上,后面才是体现布局水平高低的部分。
首先说低中国流。此种布局是中国棋手陈祖德在1965年中日围棋交流赛执黑对木尾原武雄的对局中首次使用,此后又被中国棋手大量采用。
当时日本棋手不知道这个是什么布局,非常吃惊。由于是中国棋手最先发明出来的,故日本方面取名:“中国流”。
一般而言,媒体提到“中国流”都是指低中国流。
“中国流”布局的基本思想是:以星小目的配合为基础,以小目为最主要发展方向(不以星位为主要发展方向),迅速向边上扩展地盘。
不但重视布局速度,而且最主要的特点是兼顾实地与外势。当对方不得不进入黑阵时,则通过攻击来取得主动。
中国流布局,有以下的特点:
(1)注重布局速度。
(2)同时兼顾实地与外势。
(3)发展方向是小目方向。
然后再说高中国流。由于1966年到1976年十年破坏,中国围棋技术停止不前。
此时,日本棋手经过对中国流布局的深入研究后发明了“高中国流”布局——黑5下在“4九”位置上。
由于“高中国流”布局应用较少,研究不是太深入,黑棋胜率相对高一些(约60)。
布局特点:
(1)布局速度快。
(2)注重向中腹挺进方向。
高中国流本来未必比低中国流优越,尤其是对职业棋手们。
但它更侧重于攻击,很多力量大、喜欢先发制人的攻击型业余棋手非常喜欢这种布局。
说到这里,就到了关键地方。
李铁如是典型的防守型棋手,很不擅长攻击;那么他选高中国流布局,实在就是一个错误。
如果只是平时下棋,有意试试新下法还有情可原;现在是正式比赛,这样当然就很欠妥。
比赛的大路策略,通常是下自己很熟悉的套路,以图前半盘节省时间。
所以说,李铁如起初设想都是错的,还每一盘都下不一样的布局,简直是跟自己过不去呢。
他下棋本来就慢,前半盘很费时间;再刻意求新,根本就是自寻烦恼。
第二盘棋前半盘,刘连明积极四处打入,李铁如只能是到处围攻对方。
但他只会自己被动防守,主动进攻总是慢半拍,总是占不到要点。
很快一个多小时过去,不知不觉地中盘战结束。
李铁如停下手再看,人家几处孤棋都吃掉自己的棋子顺利活了棋,黑棋只是处处厚皮。
目数呢,白棋盘面领先十余目,黑棋非常悲观。
看起来,刘连明水平比上午的小关差。但现在黑棋形势还是很绝望的,咋办?
这回他没想认输,极其不愿意过去比赛那种赢一盘就必然输一盘的倒霉节奏再度出现。可这棋,怎么能赢啊?
忽然他想起来,上午那盘棋明明就是铁输棋,最后却莫名其妙地反败为胜;那,这盘也死马当活马医吧。
万一又瞎猫碰上死耗子了呢?
他平静下来,瞪大眼睛集中精力认真收官子。
下着下着,走到了一处二路立下。
这个价值巨大,两边都是白棋的空。他左边走了大飞,噼里啪啦先手八目;右边继续,又一个先手八目!
乐得他险些笑出声来,这是怎么闹来的他都有点不清楚。
手机阅读:http://m.77ks.xyz/192429/
发表书评:http://www.77ks.xyz/192429/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一百五十章、老孟复辟(4))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麻烦大了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