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最后一个北洋军阀>卷 四 统一之战第五百五十一章 白虎镇西域

众所周知,图哈切夫斯基这个人的脾气让很多人法忍受,甚至如果不是他的军事才能和勇气,他早就被别人算计下来了。即便如此,就算是战略家伏龙芝也对图哈切夫斯基在军事上的造诣赞不绝口,认为他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元帅,十年之后图哈切夫斯基将比自己更具有指挥才干。

图哈切夫斯基常常犯一些小错和小毛病,他急躁的性格就是促使他犯下这些错误的罪魁祸首。他做事从来不等,一件事只要想到了就一定要做到,作战的时候,他也从来不会耐心的等待,而是主动出击,想尽各种办法消灭对手。但是此时二十七岁的图哈切夫斯基还称不上是战术大师,也不是那个后世被希特勒忌惮的天才元帅,否则他也不会在华沙城下遭到大败,导致整个华沙战役的失败。

可图哈切夫斯基却被列宁和俄国人民所宠爱,因为他的确是一个价值观坚定作战勇敢很少有自私心思的民族主义者。在任何单一主要民族国家里,一个民族主义者是绝对受到人民的欢迎的。而他的民族主义思想也被斯大林所不喜,毕竟斯大林是一个格鲁吉亚人,他是格鲁吉亚族,属于少数民族,这也不难理解他在后期为什么疯狂地屠杀了五百多万俄罗斯人了。同样不喜欢图哈切夫斯基的还有身为犹太人的托洛茨基,这个犹太人一直以来对俄国人心中那种强烈的反犹太情绪非常反感,因而对图哈切夫斯基也不喜欢。

唯一欣赏并且一直以来支持鼓励图哈切夫斯基。力排众议委任他作为集团军司令,作为元帅的人恐怕就是同为俄罗斯族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了。

可以说,苏俄巨大的胜利掩盖住了苏俄内部之间的矛盾,利益的矛盾,权力的矛盾,以及种族的矛盾。b穿越小说吧:b

俄国领土宽广,境内蕴含多个民族自治公国,自治邦,他们都是依附在俄罗斯帝国版图上的二级管辖单位,但是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例如格鲁吉亚。他们是高加索人,与车臣人一样是最原始的种族之一。俄国境内上百个民族,也造成了俄国的难以管理,从而导致俄国内部的势力划分。

从后期苏联的势力划分就可以看得出,被斯大林干掉的布哈林是俄罗斯人,季诺维也夫是乌克兰人,加米涅夫是俄罗斯人,皮达可夫是俄罗斯人,图哈切夫斯基是俄罗斯人。布柳赫尔是俄罗斯人,叶戈罗夫是鞑靼人……侥幸活着的大多数都是南方人。北方人很多都被杀掉了。

图哈切夫斯基得知自己作为最后一批北上围歼高尔察克集团军的部队的时候非常生气,他一直以来认为伏龙芝对自己有成见,自己适合做一名冲锋陷阵的元帅,而不是给大家断后的保姆。当然,伏龙芝对图哈切夫斯基说你如果来得及,也可以快点赶来。

图哈切夫斯基立即把这十万沙俄俘虏分门别类处决,所有俘虏中的军官全部被杀,所有自愿担任沙俄士兵的全部被杀,所有家人在沙俄势力范围内的全部被杀。十万俘虏到最后仅仅剩下三万人。图哈切夫斯基问俘虏们:“你们希望投入伟大的苏维埃怀抱中吗?”俘虏们没有一个反对的,于是图哈切夫斯基多了三万士兵,他轻壮上路,率领第5集团军北上围剿高尔察克。

当然,高尔察克也没有闲着,他下令六十万军队立即攻打莫斯科,并迅速进。双方在莫斯科发生大规模的会战,投入兵力高达两百万人。高尔察克方面,拥有六十万军队,而莫斯科守军拥有正规军三十万。游击队二十万,民兵补充兵六十余万,再加上从乌法回身围歼的三十万东南方面军,这一场盛况空前的会战便展开了。

在乌法,别列维尔杰面对沙皇再一次提出联合中国军队的事,尽管尼古拉二世不喜欢中国军队,可是现在想要挽救战局,除了向中国军队求援也别他法了。他又派出了乌特金特使追赶中国干涉军,可是这一次王茂如没有再例会尼古拉二世,对这个反复常的俄国人,王茂如是不会信任了。

遭到王茂如拒绝后,尼古拉二世愤怒地说我们可以请英国人帮忙,但是随后得知英国陆军师居然也撤军了,他们的任务是护送军火,并带走购买军火的黄金而不是与苏俄作战。这批军火说是支援,但实际上沙俄也需要用黄金支付,并不完全是偿提供的。英国人留下来帮助沙皇防守乌法已经尽到了盟友的责任,现在他们要回去了。尼古拉二世面临着孤立援的地步,他失望中旧病复发,吐了口血昏迷过去。

而在遥远的阿拉木图,王茂如正在紧密地研究留守部队人选,他不能再在此耽误了,他要回到老巢了。可是外西北这个地方不能轻易地留给别人,于是他将目光对准了新疆。新疆督军杨增新如今是如坐针毡,屡次派人到王茂如这里,希望王茂如军队不要过境——这简直不可能,想要回国如果不路过新疆怎么回去?

王茂如思前想后,决定留下两个陆军师和一个突厥骑兵师,并在外西北再组建一个骑兵师,同时将新疆吞并,并将外西北与新疆合并为一个军区,这样拥有将近十万陆军和民军之后,才能保证西部的安全。留下的部队他仔细斟酌了一下,认为任元星的性格最合适在这复杂多变的地方,而与他配合的则是曾经在蒙古与他搭档的祝永泉,两人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由任元星担任总司令,由祝永泉担任总参谋长。留下来的军队自然是任元星的陆军第


状态提示:卷 四 统一之战第五百五十一章 白虎镇西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