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季汉长存>第一百四十五章 财物

简雍素来是这副德行,嘴上不饶人,事实上他已经做好了又一次跟刘备流浪的准备,用李澈的话说,就是这两人之间缺了那么“一点点”的信任。

然而简雍的回应是:“明远你是没有见过相君当年纵马河朔的游侠样子,见过那副样子后,他做什么雍都不会奇怪了。”

李澈虽然非常好奇,但显然刘备有些不好意思再把自己当年年少轻狂的样子摆出来,是以这么久了,李澈眼中的刘备一直是一个比较稳重,偶尔冲动的形象。

几人打趣了一阵子,李澈才双手虚按,笑道:“玄德公,此行成果如何?”

“给他留了一成,剩下的尽数搬入了国库之中,共有粮万石,钱八百万。其余珍宝价值还未统计出来。”

李澈大喜过望,虽然如今粮食价格有所上涨,但仅六百万钱便能购入两三万石粮食,这些粮食足够一两千士卒一年消耗了。

简雍却有些疑惑的问道:“堂堂赵王宫,怎得粮食这么少?”

汉朝河朔地区粮食以粟为主,也就是小米,而以汉朝的农业技术,依《前汉纪》所言,“五口之家,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也就是粟的亩产大约三石。

综合亩与质量的转换,约合后世亩产两百六十斤,这自然是比不得二十一世纪平均亩产八百斤的小米。

但万石粮食,也不过三千余亩地的年产,赵国有三万余户,年产粮食数百万石,对于赵王这个诸侯王的家底来说,万石粮食确实略显寒酸。

李澈却是轻笑道:“粮食这种东西,他刘赦敢囤积吗?想来都是卖了,然后换成珍宝等奢侈物了。”

简雍一怔,转念一想确实如此,粮食存放时间有限,又不能观赏,赵王宫总共就几百口人,囤积一堆粮食有什么用?

反倒是让人发现后,有被诬蔑准备造反的可能性。粮食这东西如果不是为了招兵买马,存那么多作甚?诸侯王本就要避忌许多,因此刘赦自然不会留存很多粮食了。

“可如今天下局势这般糜烂,那些珍宝又有什么用处?便是换钱都不好换。”

简雍又指出了一个大问题,奢侈品这东西,是盛世才会有人去享受,去淘购,显示自己格调与地位。

而在乱世,豪族大姓们最想要的恐怕还是粮食兵器等等硬通货,少有败家的愿意花钱买奢侈品回去摆着看。

“邯郸氏与刘氏会买的。”李澈敲着案几,似笑非笑的说道。

刘备也轻轻颔首,简雍若有所悟的笑道:“卖的不是珍宝,而是承诺。有这么些物件,也好过空手套拿的恶名。”

“所以就要看玄德公能把他们忽悠到什么程度了,只是这份承诺要由玄德公自己斟酌。澈只有一言,信誉很重要,莫要做出过于离谱的承诺。”李澈面带笑意的说道。

刘备轻笑道:“这是自然,明远且安心。”

谈完这些,刘备揉着眉头叹道:“也不知公达与云长北上的结果如何,襄国、柏人、中丘三县若是尽入掌控,之后的事也会好做许多。”

刘备赶回了邯郸城,让荀攸这个赵国长史代替他继续北巡,关羽带领士卒随同。这北巡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要将赵国五县尽数纳入掌控,而不是貌合神离。

在如今匪患猖獗的情形下,邯郸对其余诸县的掌控力确实有所不足,尤其是最北端的柏人县和中丘县。

柏人县可也是大县,那位柏人令董公仁更是老资格县令,又有不避刺史的贤名,在冀州堪称声名鹊起,也难怪刘备会有所担忧了。

李澈却是很有信心的笑道:“公达之才天下少见,更兼以长史身份巡查诸县,身怀大义,那董公仁不可能胜过公达。”

以上压下,以大义凛人,堂堂二荀之一的荀公达自然不可能输给董昭,这就是李澈的底气,想来这信心比起还没见到董昭的荀攸自己都要足上几分。

在看人这一点上刘备一向很信服李澈,闻言也就微微颔首。

说到底荀攸出身荀氏这种天下名门,又能早早地就扬名,不大可能随便哪里蹦出个人就能比荀攸强。

李澈心里却是打着收服董昭的心思,赵国本就没什么三国名人,仅有的刘劭和刘固还未及冠,这异地为官的董县君可是送上门的肥肉。

只要能把他家人从济阴那里弄过来,也就不用担心他被曹老板挖走了。

与其去慢慢发现那些还未崭露头角便淹没于历史河流中的人才,还不如凭着先知之能,尽力招揽这些历史上已经声名显赫的贤士。

若非如今声名不显,李澈是很想从相邻的三郡里挖些人过来的,例如魏郡审配、钜鹿田丰、常山赵云等等。

然而以刘备和李澈如今的声名,贸然去招揽这些人恐怕有些自不量力,单说魏郡阴安审氏,那也是代代出太守的家族,审配也是做过郡吏的人物,还是故太尉陈球任魏郡太守时的郡吏。

你一个赵国相,跑去魏郡招揽当地大族的代表人物,未免太过自大了。

能招揽到荀攸,还多亏了在京城的交情打底,荀攸本身也是个随性的性子,若用这方法再去招揽别人,效果就不大好了。

荀彧、华歆等人可都没有接过刘备的橄榄枝。

思维越来越发散,却见一只手掌忽的在眼前晃悠,回神一看,刘备和简雍好笑的望着他,那只手正是简雍的。

刘备也习惯了李澈动不动就愣神的特色,他摇摇头,劝道:“天色太晚了,明远还是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五章 财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