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大宋青云路>第七十六章 了解

“年后,因他叔叔不愿意送他上学,婶婶又想把他姐姐嫁给个半老头子做妾,他一气之下跟叔叔分了家。姚承信这个老秀才不喜他行径,遂以他无钱交束脩为由,让他离开姚家私塾。”

钟翰声致仕回乡办书院,一来是感于自己少年时求学之艰难,想给寒门子一个好的读书环境;他自己也想找点事做,不至于太过无聊。二来也是看不惯陈载德在家乡用这样的手段为自己派系笼络人才,在人家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整个关山县的读书人拖入夺嫡党争这个泥淖之中。一旦陈载德这一系夺嫡失败,关山县恐怕要凋零几十年。

钟翰声要让朝堂的那些人知道,关山县整个县、甚至安州省的读书人,并不都是陈载德的门生,不能一棍子打死。别陈载德一系夺嫡失败后,胜利者科举取仕时,一看到关山县或安州省这籍贯的,都直接黜落,不给任何出头的机会。身为关山县人,他不忍家乡的读书人落到这种地步,遭受无妄之灾。

他在朝堂上做官时,属于清流,跟陈载德不是一个阵营,政治理念完全不一样。如今他又摆出一副要跟陈载德打擂台的架式,开北山书院,培养自己一系的人才。只要把目光投向这一隅的人,必然会看到他的所做所为,不把整个关山县甚至安州省都归为陈载德一系。

而他的行径不加掩饰,陈载德自然清清楚楚。陈载德当然不会束手就擒,必然要给他添堵、找麻烦,而添堵、找麻烦的途径就是北山书院的学子传出不堪的名声,把北山书院的名声带坏,北山书院自然就开不下去了。

也因此,在入学的时候,钟翰声让人把每个学子的履历、品行都打听得清清楚楚,感觉没什么问题了,这才召入书院。他要求学子们平时都必须住在书院,旬休时才能回家,也是要加强管理,杜绝学子被人收买或带坏的事件发生。

当初能同意陆方谕的请求,自然不仅仅是顾青黛对陆方谕的印象极好,替他求情,而是因为书院派人去调查,发现陆方谕所说的句句属实,而陆家庄整个村的风气也很不错,陆家庄的族长陆义林为人正直、管束力强,而且对陆方谕似乎也另眼相待。钟翰声这才允许陆方谕在家住宿。

而陆方谕之后的言行,都是被大家所关注的,发现他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而是认真读书,勤勉努力,最多的铺赚钱,书院这才放松了警惕。要不是陆方谕这次月考一举考了第一名,钟翰声等人也不会把目光重点投在他身上。

“天下有天赋有大才能的人,必有异状,不必杯弓蛇影。往后多关注他些便是。”钟翰声道,“如果下次月考,他仍能考第一,那么我会在早上抽时间单独培养于他。”

“是。”刘夫子行了一礼。

那头,因考试耽搁了一下时间,陆方谕回到教舍时,内宿的人都差不多到了。

江景到教舍时看陆方谕没来,心里还担忧呢。这时看到他进来,他将悬着的心放下,问陆方谕道:“你今天怎的这么迟?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吗?”

陆方谕摇摇头,对江景笑笑:“没事。”却没有解释自己为何来的这么迟。

钟容颂的目光在陆方谕的身上转了一圈,抿了抿嘴,没有说话。

陆方谕去小楼时,是带着自己的书袋过去袋里。因为今天不用像昨日那般偷偷摸摸看书了,这会子马上就要上课,他便没把书拿出来,而是认认真真地听课。

等到下课,他才拿出书,看了起来。

钟容颂心中生疑,见他这样,不由在陆方谕看书入迷的时候将脑袋凑过去看了一眼,发现是一本史书,而且明显是从祖父那里拿的,他心里有些郁闷,却又不知道自己这郁闷从何而来。

他干脆拿出课本,认真地看了起来。

下一次月考,他一定要考第一。如果他不行,不是还有顾青卓么?他一定要督促顾青卓考第一。

陆方谕花了两天时间,把他带回来的史书看完,对这时代的情况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东宋的开国君主既把自己的朝代仍称为宋,除了他是赵家皇族旁支后代,也是因为他十分认可宋朝的政策。因此东宋所沿用的,大致还是宋时定下的制度,历朝历代的皇帝虽也有所改革,但也只是小处改动。

这三百年来东宋虽然也有些朝堂上的明争暗斗,但整个国家除了在边境上跟游牧国家偶有摩擦,总体来说还是太平的。

宋朝商业繁荣,再加上朝政太平,整个国家算是比较富庶,老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农业、商业、工业、航海,以及各项技术也都是缓缓前进。依着陆方谕对历朝历代各方面的了解,东宋在这些方面的水平,大概处在明朝中期。虽然朝代更替与他记忆里的那个时空不同,但很多东西,仍然依着它固有的轨迹向前走着,不曾偏离方向。

据说,东宋现在正在张罗远航事宜。一旦东宋的船只到达欧洲,与欧洲进行贸易,想来茶叶、瓷器、丝绸就会成为主要出口商品,大量流入的白银就会缓解目前东宋缺银的窘境。

之后的一段时间,陆方谕除了认真学习,隔个两三日就会出现在小楼前,在刘夫子那里登记归还的书籍后,再由他领着去楼上再借一本。

钟翰声有时候会在那里看书,有时候不在。偶尔他也会考校陆方谕一番,看他对自己所看的书记得多少,理解如何。

陆方谕的记忆力不错,为了防止钟翰声的考校


状态提示:第七十六章 了解--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