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贞观俗人>第1282章 异姓加封魏郡王
过是为了疲惫高句丽军,甚至是让他们无法全力夏收秋种。

等李绩率军抵达,牛进达他们已经把高句丽人遛的差不多了。

可高句丽又不得不防,因为牛进达率领的安东军和诸蕃兵马,实力并不弱,一个不小心,牛进达可就不会客气的抢先杀上半岛,甚至攻入平壤了。

这是一个死结,如今的高句丽再不复曾经力拒隋军的底气了,经历隋唐数轮的强攻消耗,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内斗,现在的高句丽已经崩溃在即。

更何况,原本还指望的百济和倭国,如今也指望不上了,耽罗、伽倻如今也已经开始对百济展开袭扰,更何况,大唐已经毫不掩饰的公开了他们要发兵十万直攻百济的军事计划,这种公开,让百济现在根本顾不上高句丽的求援。

大唐一句话,就让百济和高句丽只能各自为战。

而倭国,葛城王子秘密拜访吕宋秦琅,签下了二十一条的唐津条约,此时正忙着加紧学习大唐这个老师,哪还顾的着高句丽和百济?

历史上,倭国的中大兄皇子等是坚定联百济支援高句丽抗唐的,甚至在唐军进攻百济时,再次即位的皇极女皇和太子中大兄皇子还亲自移驾筑紫,倭国倾国而出,派出了数百艘战船,三万余人马,想要击败远来的唐军,欲恢复他们在朝鲜半岛上的威信,甚至想趁机先败唐,然后再破新罗,恢复对任那地区的控制权。

只是历史上,唐日白江口水战,倭军大败特败,几乎全军覆没,尽沉白江口水底。也是经此战之后,倭国于是被打醒了,再不敢对大唐狂妄,此后正式全面认真的改革,全方面的学习大唐。

但在这个时空,倭国在之前已经被大唐这个老师傅用各种手段教做人过了,所以倭国提前就开始认清了大唐的强大,早早开始革新,因此如今根本不想再掺乎半岛上的烂事。

哪怕百济和高句丽频频向倭国派出使者,甚至百济都愿意向倭国称臣了,倭国也不为所动,明知打不过而要去打,这不是勇敢而是蠢。

经历了一个夏天,局势已经对大唐越发有利。

可以说,还没正式开打,大唐实际上已经赢了一多半了。

不过秦琅今天在书房里发呆,倒不是因为这些。

皇帝召秦琅前往齐州。

这次东征,皇帝不准备亲征,但他准备移驾靠近东莱的齐州,准备在再拜拜泰山,顺便方便捷报早点接收。

他给秦琅来了一封亲笔长信。

皇帝很诚恳的告诉秦琅,他要不行了,也许这将是他们君臣翁婿的最后一面了,皇帝说了很多,很诚恳。

秦琅信,因为他掌握的消息,皇帝也确实要不行了,能不能坚持到这场东征战役打完,都还不一定,皇帝可能都撑不到新年了。

这个时候皇帝召他北上,是要他回去准备辅佐新皇继位接班的,李世民告诉秦琅,他为承乾准备的辅政班子基本稳定,但一直还给他留了个位置,他必须回去。

马周死了,萧瑀死了,房玄龄死了,高士廉也死了。

如今朝中真正有威望的老臣就剩下长孙无忌了,李绩虽入朝但要指挥东征战役,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李世民需要秦琅回朝。

他欣赏秦琅的才能,更相信他的忠心。

回顾这一路走来,李世民感叹上天没有再多给他十年,甚至近十年时间,皇帝其实一直都病疾缠身,无法好好治国执政,否则他认为自己应当能带领大唐迈上更高的台阶,起码高句丽早在数年前就被灭掉了,而不是要等到今天。

本来这个时候皇帝不应当再派大军征辽,毕竟新旧皇帝交接的时候,也是内部最不安稳的时候,可李世民却不打算停止征辽,就算他死了,他也希望能够按计划拿下高句丽和百济。

对于朝中的稳定,他希望秦琅能够回去,有秦琅和长孙无忌领衔政事堂,可保过渡安稳。

在信的末尾,皇帝甚至罕见的威胁秦琅,若是秦琅不奉诏北上,他将废除吕宋都督府。皇帝非常清楚秦琅的那点小心思,知道他那俗透顶的私心,想在海外当个自由自在的国王。

如果秦琅能够奉诏北上,好好辅佐承乾继位,李世民并不在意这些,但如果秦琅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还不肯出来,那他也就不会跟秦琅客气。

秦琅相信皇帝说到做到,自己确实就是这么个俗人,总惦记着自己的封地,皇帝、大臣们谁看不明白呢,只是大家想不明白秦琅为何这么执着于这个而已。

这些年往边疆跑的,其实都是中原的穷老百姓,没田没钱,所以跑边疆去闷荡,图的是田地。

但士族豪强们,这些年却都是在往京都迁移,因为京都才是天下中心,哪怕是过去长安的那些豪门,如今也都几乎迁入洛阳了,守着京城,才能占据更多的资源,才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中枢。

而不是如秦琅那样,总想着往边地跑,甚至一口气跑到海外去。

就算换得一块自由自在的封地,在他们看来,也并不划算。

也只有秦琅才会这么执着,才会拿这些当宝。

李世民也看的很清楚,秦琅的这种做法,却又让李世民觉得这个女婿不再有威胁,他会是承乾的重要助力而不是威胁,因为秦琅这些年早把秦家的根都全移去海外了。

长叹一声。

天可汗,要落幕了吗?

一直以来,这位就如同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他头顶,就算这些年皇帝再怎么不问政事,再怎么修


状态提示:第1282章 异姓加封魏郡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