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面的那个大国,赵云一直是保持着二战时的印象,这个国家的胜利是用人命堆出来的——老毛子暴的是陆军海,包括坦克海+人海+炮兵海组成,不过现在坦克还没有普及,所以主要对付的是骑兵海+步兵海+炮兵海。这和我国以往的战例主要是由人海组成的,有很大的不同——不过幸好这个时代很多专门对付人海战术的武器并没有在中原大地上普及,北洋军一个陆军营的机枪只有两挺,这还是正规军的配备。
在一战爆发的时候,真正认识到机枪重要性的只有德国,当时,整个德国陆军装备的马沁克机枪超过12500挺。索姆河战役是机枪史上最精典的战例。德国人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马沁克机枪的火力密度,向40公里进攻正面上的14个英国师疯狂扫射,一天之内就使6万名英军士兵伤亡。机枪吐出的死神的火镰成就了机枪的威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机枪才真正变成了战场上的主流枪械。法国平均每个步兵师装备机枪684挺(包括轻机枪576挺)、英国400挺(包括轻机枪336挺)、德国324挺(包括轻机枪216挺),大大超过了战争爆发时每个师只有24挺机枪的数字。而机枪在战争的暴发户美国发展最快,从战前的每个师18挺发展到1000挺(包括轻机枪775挺)。如果这个数字放在中原大地上,那死的人绝对海了去了。
因为日本人的关系,欧洲达成了对华禁运的条例,所以即使一战后,流到华夏的机枪也不是很多,而且还都以垃圾货为主。所以,北洋军的武器装备还是和以前一样,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赵云生产的机枪只是大量的装备自己手中的羊皮卷中军队,同时却严格控制着国内机枪的交易量,赵云可不想国内大战的时候,出现一大批的机枪,那死得可都是华夏人。所以这次临近年关的拍卖会,赵云推出的几乎都是奢侈品。武器也有,而且比机枪更贵,你想想镶金的大马士革刀,能不贵吗?但是效用,和机枪就没的比了。
华夏人的送礼情节,自古有之,特别是逢年过节!
除了日本太刀、印度大马士革刀等三大名刀,赵云还准备了一样好东西,正在日夜加班赶制。新款汉德利-佩季400客机。
在原来的运输机上进行的改装,由于长期的飞行证实了这是一款不错的飞机,飞行的稳定型较好。
而这次难得请来的飞机方面的高手,赵云可不会让他们给跑掉,直接把一架大型运输机,放在他们的面前,让难得接触到大型飞机的中国本土飞机工程师有了一次解剖它的机会。
由于赵云大力的提供经费,在拆了一架飞机,又把它给装了起来后,一些这个时代最先进的设备加入了飞机。
首先飞机的双发模式,改为了三台450马力的“木星”星型发动机,功率更大。油路管道也重新进行了布置。给起落架加了个减震支柱和充气轮胎,螺旋桨也换成了合金的,还弄了个防冰系统。
在舱内加装通风和加温装置,可对风挡玻璃加温防冰。舱罩两侧开了4个320毫米双层玻璃结构圆窗,向下视界良好。对舱内的地板进行了加固装了两排6人座椅,增设行李柜。客舱内加装内饰蒙皮、天花板,其外表贴乳白色装饰膜,下裙部贴壁毯,地板上铺设阻燃地毯;机身外蒙皮与装饰蒙皮之间加装棉垫,用以隔热降噪,改进通风系统,加装了风机,大大改善了客舱环境条件。料想到那些达官贵人的命较值钱,还特意增加了客舱内的跳伞设备,增设应急窗口;
舱外部也进行了改装。在左侧隔框间装了一个大舱门,门上装有旅客登机门。飞机上还配了一台直流发电机和一个蓄电池。单相和三相交流电用变流器转换后提供给用电设备和客舱内的照明。机载设备也弄上了美国人的空速表、高度表、地平仪等航行仪表,通信设备有短波和超短波无线电电台、机内通话器。
应该说,这个时代内装的都有了,要不是考虑到重量问题,赵云都想把一台冰箱抬上去。
不过这些东西要三个月以后才能完全安装、调试好,但赵云已经把这架客机当成了最新的拍卖物品,列上了清单。
有了新技术才能吸引这些高手的兴趣,而有了订单才能让福建船政和江南船厂在利益上和自己捆绑起来。
20年代初期,飞机的制造工艺和一战时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欧洲和美国因为国内的民众反对把大笔的金钱花在武备上,所以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民用航空方面。这个时期的华夏航空业有了一批国外留学回来的高材生为主干,在飞机制造的数量上比不上国外,但在质量上并没有落后世界各国太多。只是所有的飞机都以小型为主,对于大型飞机也只有看看的份,缺少实际上的制造能力。
但以这些大拿的实力,改个飞机还是没问题的,所以赵云也就放心的交给他们去摆弄了,大不了损失一架而已。
在外蒙,攻下赛音山达,消除车臣汗部侧翼的威胁后,帖木尔的大军就整天窝在车臣汗乌尔格训练军队。
蒙古军自从清朝灭亡后已经很久没有大的征战了,军队素质不用说了,就是一团乱麻,连基本的军令都要从头开始教。当然不是说蒙古的男子已经把祖先的军令都忘光了没有传承,而是传承中出现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信息,各个部落的军令都不一样。
既然整合了东部的外蒙势力,那所有的军令都要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