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杨维垣离开周府的三天之后,让朝中大部分官员或盼或怕的那道圣旨终于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天启七年十二月初三。崇祯皇帝下旨,将太仆寺少卿曹欽程,太仆寺署事御史倪文煥以及魏志德、魏良棟、魏鵬翼、魏撫民、魏希孔、魏希舜、魏希堯、魏希孟等二十二人并入魏忠贤逆案,由锦衣卫一体抄家锁拿。
圣旨一下,朝中的官员们先是一惊,可随即心中便升起了无数的疑惑。在这份意料之中的圣旨之中,竟然少了数名被大家认为必然会出现的名字,这其中又以没有吏部尚书周应秋的名字而最为让人惊愕。几乎所有的人都想不明白,这个有着‘煨蹄总宪’名号的,又被归入为魏门下“十狗“之首的周大人为什么会安然无事?
所有自认为跟魏忠贤有所牵连的官员,此时看向周应秋的眼睛都在慢慢的变红,他们急切的想知道,这个名声卓著的人到底是如何逃过此劫的。而那些自认为站在阉党对立面,想要廓清朝堂的官员,看向周应秋的眼睛同样也在慢慢的变红。他们同样急切的想要知道,这个臭名昭著的阉党,为什么还能留在朝中。
几天之后从市井中传来的一条消息,似乎给周应秋能安然无恙的这件事,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吏部尚书周应秋周大人正在贱卖家私筹集银钱!一时之间,各种各样的猜测开始在京城中上上下下传播。有人说周应秋自知必死,为了求不多受罪,自己先抄了自己的家,准备用钱买命。也有人说这是周大人之前在那个庙中求了神佛保佑,现在筹钱还愿。甚至还有几个留在京城的洋和尚说,周大人这是受到了上帝的感化,想要破家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传说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玄幻。
在这道圣旨传下不久之后,与阉党对立的官员们,纷纷将矛头指向了吏部尚书周应秋。一本本弹劾周应秋的折本如雪片般飞进内阁。内阁中的几位辅臣不得不怀着同样迷惑不解的心情继续加班。
可是,这些通过内阁送进大内的折本,就像是投进大海中的沙粒,似乎没有引起任何波澜,就那样平平静静消失于无声。
所有人都惊诧莫名,都猜不透这个雷厉风行的铲除了魏忠贤阉党的崇祯皇帝,此时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就在朝中官员困惑不解之时,另一道圣旨则将大家向疑惑的迷雾中心再次推进了一步。
大明天启七年十二月初七。崇祯皇帝下旨:升都察院原佥都御史杨所修为都察院副都御使。升都察院原云南道监察御史杨维垣为佥都御史。
圣旨一出,朝中众臣一片哗然。这两名升迁的台鉴官员,虽然都在阉党逆案中有过功劳。可是,满朝的文武谁不知道这两个人,原本都是阉党中人。那个杨所修不仅多次上本赞扬魏忠贤的功绩,在奏本中甚至还有“厂臣身事视君,家事视国”等妄语。而且他还曾对魏忠贤主持编写的《三朝要典》大加赞扬。而那个杨维垣同样也曾大肆颂扬过魏忠贤,弹劾过东林党的核心人物。
可这两个世人皆知的阉党,不仅没有受到严审,竟然还加官进爵?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皇帝不想将祸乱大明天下的阉党一扫而空?不想让那些被阉党迫害的誉满天下的仁人君子回归朝堂?
心中的疑惑更甚!不过,在这道旨意发出之后,朝堂中所有的官员心中的那股,由惩办阉党逆案所激起的燥热,开始飞快的降温。除了个别的几个热血执拗的愣头青之外,大部分人都停下了动作,小心的揣测着皇帝的意图。劳累繁忙了多日的通政司与内阁也终于在这片透着怪异的平静中轻松了下来。
就在升迁的旨意发出后不久,一直以养病的名义躲在府中的吏部尚书周应秋却在京城最有名的北海楼,宴请新任的都察院副都御使杨所修与都察院佥都御史杨维垣。打出的名号则是恭贺两位高升。那一天,未被并入逆案的阉党成员,几乎全员到场。这次聚会的做的很是高调,一时之间那些惶惶不可终日的阉党余孽,似乎又找回几分旧日的感觉。
。。。。。。
紫禁城,养心殿。
崇祯皇帝随意翻看着面前的一分密折。在这个折本上,详细的开列着参加北海楼那次宴会人员的名字与官职。甚至连这些人当时都说了一些什么话,上面都记得一清二楚。
折本很长,崇祯皇帝随手翻着。片刻之后,他将折本合起放到一边,对一直恭恭敬敬的侍立在一旁的曹化淳说道:“这些人,闹得还挺欢。”
曹化淳连忙躬身回到:“是的。皇上,您看要不要将他们都。。。。。。”
崇祯摆了摆手说道:“不用,朕到是真想看看他们能做出些什么事?”
曹化淳犹豫了一下,小心的说道:“皇上,这些人的官声都不算好。。。。。。”他只说了一半,就被崇祯的眼神吓得停了下来。
崇祯慢慢的将视线收回,手指轻轻的在桌上敲了两下才开口说道:“朕当然知道这些都是什么人。也不怕他们再去干以前的那些烂事。朕归了他们机会,他们要是聪明,就会懂得收敛。否者。。。。。。”崇祯说着看了一样曹化淳。
“是。”曹化淳连忙躬了躬身,“奴婢会盯紧他们的。”
崇祯微微点了点头说道:“好了,没事你退下吧。”
曹化淳犹豫了一下,跪倒在地说道:“皇上,奴婢还以一件事想请皇上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