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都市现代>大英公务员>第一百四十八章 欧洲要团结

和各国元首们和外交部长们漫步花园,展现着友好不同,各国的代表团们则在紧张的准备着会议议题和谈判资料,来推进这个对外名义上旨在复兴欧洲的经济重建会议的议题。

实际上是所剩下的殖民帝国报团取暖,共同捍卫彼此的集体利益。

可实际上因为殖民地分布的不同,面对的威胁又有大有小,虽然大方向上会议各国应该是方向一致,可在会议上肯定还是有所争论的。

就拿目前的英法两国来说,对待殖民地的问题上是绝对不同的。

法国在战后的态度自然是毫无疑问的镇压,从在会议之前法军已经再次踏上征途,前往亚洲就能看出来,法国上下包括戴高乐本人,现在的态度就是维系住所有殖民地。

而英国,尤其是首相艾德礼已经不准备在英属印度浪费时间了,一旦最终英属印度的本土精英失去耐心,选择揭竿而起,以目前英国的能力,除非不准备好好过,破罐子破摔一直维持战时配给制,不然是没法阻止的。

最关键的是,就算是维持战时配给制,英国也不一定能把英属印度的反抗镇压下去。

这个问题其实早就已经出现了,甚至不是近年才出现的问题。

二战期间,英国同时在西非,叙利亚和马达加斯加对抗法军,在埃及对抗德意军队,在澳洲和缅甸对抗日军,同时维护北海,南北大西洋,印度洋的航路再给马耳他输血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而殖民帝国本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帝国,而是一个个孤悬海外的组成部分在强敌环伺之间彼此联系,防御一个殖民帝国就意味着在全部前线额不同的敌人同时作战,地理上恶劣到了极点。

德国宣战时英法有能力集结和德军相仿的兵力和对抗,但是意大利宣战法国倒戈以后英军就分身乏术,日本也宣战以后兵力更加捉襟见肘。

大英帝国从来就没有同时和多个主要对手在多个主要战线上开战的能力,帝国安全完全寄希望于所谓的帝国承诺带来的兵力集结,当印度和阿富汗爆发战争时,可以从不列颠调集部队,当北非战事吃紧的时候,可以从澳新调集部队。

每次最好只面对一个敌人,这是德国人在两线作战时候的想法,这又何尝不是英国的想法,又要镇压殖民地的反抗,又要防备其他强国对殖民地的窥视,在亚洲和俄国对抗,在美洲和美国勾心斗角,在非洲和法国争夺。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伦敦终于觉得以现在的国力是真的玩不转了,艾德礼首相觉得必须要收缩,把投入大于产出的殖民地踢出去,集中精力经营好反抗力量不强的殖民地。

而英属印度就是艾德礼首相想要踢出去的包袱,来完成帝国收缩争取喘息时间。

艾伦威尔逊只是希望大英帝国的帝国收缩,别变成帝国崩塌,一路缩到英伦三岛。他可不认为让英国在美国人身后做跟班就是自己的人生追求。

如果是那样的话,还不如辞职下海做一个富商,那样还更加的自由,不用被公务员身份束缚住,连在英占区做人上人都要提心吊胆的。

在英国代表团内部的会议上,艾伦威尔逊同样非常的卖力,对苏联展开了极为猛烈的抨击,但是核心论点是苏联没有实力再次发动大战。

“根据我在英占区内找到的,有在苏联境内作战经验的德国将军所得知,德**队在苏联境内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丝毫不比现在德国境内的破坏差!相信各位绅士们,应该最近都从报纸上得知了德国境内现在男女比例的夸张程度了。”

在亚历山大卡多根主持的内部会议上,艾伦威尔逊侃侃而谈,表示以德国遭受的损失来推测苏联的损失,苏联的阵亡应该在一千五百万以上,战争时期阵亡的肯定大部分都是男人。

“丘吉尔前首相曾经说过,我们愿意看到德国人躺在坟墓里,但更愿意看到俄国人躺在手术台上。我们可以断定,这就是现在的事实。”

“苏联一直到现在没有公布在战争当中的损失。”一位中年外交官开口道,“是不是对苏联的估计过于乐观了一些?”

“这正是苏联人心虚的地方,统计不出来?这是不可能的,莫斯科不会对国内人口不了解,他们曾经做过三次人口普查。不可能现在却无法拿出人口统计,那么就是故意隐瞒。而且从波茨坦会议上,苏联人贪得无厌的表现来看,这头北极熊的状况肯定非常差,所以对德国的一切东西都照单全收。”

会议上的外交官都非常认可的点头,外交部常务次长亚历山大卡多根也认可。艾伦威尔逊应该是最有资格对苏联提出质疑的公务员了,波茨坦会议上,就是他代表英国和苏联方面进行暗箱操作。

“艾伦的估计虽然过于乐观,而且没有直接证据,但是种种因素加起来的佐证,也可以说明部分问题。对于德国人的残忍无情,在苏联境内造成巨大破坏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苏联和德国对对方的破坏程度在一个层面上,苏联出现一千五百万适龄青年的损失,非常的合情合理。”

“是这样的,亚历山大爵士。苏联肯定不会比德国好到哪里去,如果我们可以派出一个代表团,去苏联访问的话,挑选几个大城市作为访问,就可以和苏联普通人进行一番沟通,提及德国侵略的问题,如果被访问者表达仇恨,提及有亲属在战争当中死亡,我们将这些访问汇集在一起,就能有一个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八章 欧洲要团结--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