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茂欺人太甚,难不成想要让世人以为扶苏软弱可欺?”
扶苏的每个字都如同千斤巨石砸落湖面,激起层层浪花。
“太子千万不可莽撞!”张苍紧张得声线都变了,“此时绝不能与王上硬梗,稍稍服个软,并不是如何丢脸的事情,太子三思啊。”
太子当然不是软弱可欺之人。
但如果“欺负”你的是你的父王,无论是出于孝道还是大局,除了容忍,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虽然有些对不住李子茂,但如果太子此时不作忍让,那就等于是让李清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了。”作为最早与扶苏绑在一起的谋主,同时又是好友,樗里偲当然不会想不透扶苏此言意味着什么。
“弃车保帅”往往被认为是某些不得已局势之下的妙棋,但如今来看,扶苏并不想下出这一步来。
对于重视的人,扶苏一直以来都是有点“轴”的。
虽然近些年来,随着执政日久,他已经逐渐向着枭雄心性靠拢,但到了某些时候,他仍然会做出不应该出现在有意君位之人的事情来。
比如,他曾经不管不顾,甚至不惜放弃几乎已经是探囊取物的太子之位,硬是要为领导韩国叛乱的韩非求情。
任谁都看得出来,身为韩国旧党的最后一面旗帜,韩非已经被各方推到了不得不死的境地。
但扶苏不同意。
他要再次为自己的师长争取一线生机。
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不但不出意料地没能从心意已决的王上手中救下老师韩非,反而平白失去了早早确立太子之位的契机。
当然,作为好友,樗里偲很欣赏扶苏这种敢于在关键时刻逆流而上的勇气。
然而在这个微妙的局势下,樗里偲最怕的,就是扶苏在此时与王上将刚刚稍有弥合的裂痕再次扩大。
看似如今扶苏位居太子之位,形势一片大好。
但实际上,王上正值春秋鼎盛,太子更是羽翼未丰,此时真要与王上决裂无疑就是以卵击石。
樗里偲承认李子茂的确有才,但仍然不足以成为让扶苏与王上硬着来的原因。
不止是李清,如果此事发生在樗里偲身上,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做出与李清相似的举动来。
毕竟李清都愿意为扶苏做到如此地步,樗里偲怎么可能吝惜什么可笑的官位。
论起拒绝王上的青睐,他可是李子茂的前辈。
与樗里偲不同,张苍所考量的并非是扶苏在性格上的固执,性情中人的张苍反而很欣赏扶苏有时候的“死犟”。
然而即便跳脱如张苍,在想到扶苏想要正面对抗王上之时,身子还是控制不住地有些发抖。
那毕竟可是王上啊。
相比于从扶苏角度考虑后果的张苍和樗里偲两位谋主,身为半个局外人的黄染的表情,显得有几分吃惊,同时也有些难得的欣赏。
这欣赏的一半是对只有一面之缘的李清。
李清能够在左右为难之际选择了辞官,其中的勇气,和对扶苏的忠诚,足以令任何人动容。
要知道,靠着辞官来拒绝王上此次征召,几乎就意味着李清已经完全放弃了日后再次出仕的机会了。
想想看,你推脱了王上的提拔,也辞去了太子的征辟,那么日后还有谁有资格征辟于你,谁还敢征辟于你?
且不论太子,单单是拒绝了王上这一点,就等于是割断了李清日后的仕途。
除非是王上再次征辟,那么日后绝不会再有人举荐李清了。
这对于一位相邦之子,自身又有着足以在大昭青年才俊中位列前茅之才,势必会在不久的将来跻身朝堂最重要几个位次的李清而言,所付出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太子中庶子,而是任何人都难以承受的沉痛代价。
别说日后若是扶苏能够顺利继位,李清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在官场之上,一步慢,就意味着步步慢。
相比于与李清同时,甚至更早加入到扶苏帐下的樗里偲、张苍,或者白泽,没有经历过此事的他们,原本就不会输于李清,在往后的十余年,甚至数十年中,毫无疑问都将远远把已经中断了仕途的李清抛在身后。
或者,他能够收获扶苏的歉意。
但这够吗?
不,远远不够。
歉意是有期限的。
任何情感都有。
莫说扶苏如今还不是君王,哪怕是君王的愧疚,日久之后仍然没有多大意义。
自己已经失去的前途,仍然还是回不来的。
李清此时为了不将扶苏推入两难的境地,自己选择了这样一条自断前程的道路,怎能不让因为抗命之事而同样几乎断绝了仕途前景的黄染心有戚戚焉?
而另外的一半欣赏,自然是对于扶苏的。
虽然还未知对方具体想要采取如何的举措,但无论是从扶苏本人的语态,还是他帐下两位谋主的大惊失色看来,黄染都认为自己的猜测没错。
在面对直接来自王上的压力时,太子选择了与李清站在一起,共同承担。而非是选择了聪明人的做法,顺势将自己置身事外。
在座的几人中,只有张靖还在惊讶与张苍和樗里偲为何突然表情大变地进谏,还未察觉扶苏口中所言有着何等的意味。
“不必再劝了。”没等张靖从身旁黄染的表情中获得什么猜测,就听太子面对两位谋士的谏言却仿佛决意一意孤行,“若是连这点小事我都不能一力担之,日后再遇到何事,难道每次都要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