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没有播放未来的电影,仿佛那奇异的功能完全消失了,满是雪花点的屏幕上还是那些一点也不搞笑的英国肥皂剧。
张东城折腾了很久,才放弃想把这破电视一脚踢飞的冲动,叹了口气,倒在床上闭上眼睛。
只能从自己头脑中已经吸收的电影中去查看了,希望能有一部好的短片可以拍摄。
深深吸了口气,在头脑中储存的几百部电影中查看了起来。
“成本低点,再低点!甚至它不需要是部90分钟的电影,几分钟,十几分钟的短片就行,我需要名气,名气才能更快地拉来投资!”张东城在心里念叨着,却见眼前的星光都快速地暗淡下去,只留下唯一的一颗。
希望这部电影是符合我条件的,上帝保佑!
电影渐渐亮了,片名如同呼啸的列车般轰然而至。
《调音师》!
一部极其精悍短小,甚至不可能成为商业电影的短片进入张东城的视野之中,自顾自地开始慢慢播放起来。
《调音师》的故事极其简单却意外地复杂,阿德里安是一个学习钢琴已有15年之久的天才钢琴家,可是在梦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钢琴大赛上他功败垂成,人生跌落谷底。
经过一段时间调整,阿德里安重新振作,成为了一名盲人钢琴调音师。事实上他只是带上了隐形眼镜,这会让别人误以为他是个盲人,下意识地认为他听觉方面更加敏锐,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费,甚至还会窥视到别人的生活与隐私,他兀自沉浸在这种虽处闹市又仿佛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某天,他来到一户人家工作,殊不知这里刚刚发生一起凶案。
坐在钢琴前,满脸满身被杀老者血渍的阿德里安极力控制自己马上逃出去的yù_wàng,为了掩饰自己盲人的身份,一步一步地靠近死亡,强装镇定地为钢琴调音,可那勾人心魄的旁白之外,凶手正拿着杀死老者的射钉枪,正对准他的脑后。
正当张东城屏佐吸,想要看到阿德里安最后的命运时,画面一黑,整个电影就这么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开放式结局,结束了。
看完整部电影,张东城不禁睁开了眼睛,他知道,自己已经找到那部让自己不敢说名声大噪,但必然小有名气的电影!
在未来的时空中,这是在2010年,由奥利维耶·雷戈瓦·勒普兰斯·林盖主演的悬疑惊悚片。
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故事结构,短小精悍的《调音师》绝对算得上上乘之作,这部微电影也荣获2011年卢纹(leuven)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在世界上引发不小的轰动与讨论。
时间提前到1995年,这部电影依然可以跨跃岁月的变迁,成为人们的心头所好。
张东城坐直了身体,在不为人所知的脑海中,再度播放这部电影。
有些电影,必须看上二三遍,才会有一丝恍然大悟和找到重点,身为导演系的学生,张东城虽然经验不算丰富,但面对这经典而别具韵味的微电影,连续看了三四遍之后,总算看了个透彻。
《调音师》是一部至少要看三遍的超强微电影,第一遍浏览大概,第二遍回味全局,第三遍才是深思咀嚼。
浓缩的13分钟可以说尽显世间百态。泰姬陵的故事也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失败的钢琴家说不定是成功的调音师;表面微笑的服务员或许疲于应付内心肮脏无比;带着面具的人类在毫无威胁的弱者面前可以百分信任卸下防备;我们做着各种掩耳盗铃的举动却自认为高明。
影片的开头就在设局,双眼无神的老者,穿着裤衩的弹琴者,只留出轮廓的暗中人,由琴声串连在一起,让所有的观众茫然不知其所以然,至最后才与前面交相呼映,让人恍然大悟。
琴声忽然戛然而止,终结声不知是枪声还是关门声。这是最妙的地方,因为结局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将判断的交回给观众,留给观众想像的空间和开放式的结局,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有人认为,《调音师》告诉我们不要太入戏,诱惑越多越要勇于反省自我,知道适可而止,如果你觉得自己永远正确,枪声可能就在下一秒响;
还有人说这是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一旦开头,就必须得继续,必须坚持下去,即便是不喜欢也要装下去,这才有全身而退的机会。
百家之词,没有对错,是非与否全盘取决观众看它的角度。
一步一个脚印,是正常人该走的路,一飞冲天的美好愿意可遇而不可求,张东城只想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更何况这部短片,是那样的内涵丰富,完全是学院派出身的他极为喜爱的电影类型。
从实际实施上来说,《调音师》这部只有14分钟的惊悚悬疑类的短片,用后世的话来说,这是一部微电影。
与电影的巨大投资相比,微电影不论是在拍摄设备,资金,团队,流程等方面都有较低的要求,特别适合像张东城这样的电影专业院校毕业生的操作需求。
就是你了!
脑海里一遍遍地播放着《调音师》,张东城不想遗漏任何一个细节,用画面情节反推,将分镜头剧本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记录下来,反复推敲。
窗外蓝天渐渐黑去,月色清凉如水,照在张东城的身上,这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电影要印上那一格格的胶片,少不了几个重要原素: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