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我是秦二世>第两百四十九章 会师出京

后人对大秦二世皇帝圣天子胡亥的评价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最为崇高的褒词,唯独有少许几件事情上,后世无数的史学家亦或是学者对圣天子胡亥则是褒贬不一。

而这几件事,却也大多都发生在圣天子胡亥正式挥起西进马鞭的时候。

作为正式拉开圣天子胡亥攻略欧亚大陆序幕的中南半岛之战,正是这少数的几件让后人无法解释的褒贬不一的事情之一。

后世许多人都不明白,对异族一向讲究吸收融合同化策略的圣天子胡亥为何会在中南半岛那块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采取那样一种容易被后人诟病的策略。

中南半岛的河流和山脉走向一般是南北走向,地势北高南低。越往北,中南半岛的地形愈发的是起伏不定,而顺着山脉和河流走势,靠近太平洋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因为数条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大河而形成了面积广大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北靠喜马拉雅山脉,南临太平洋,使得中南半岛形成了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的气候形态,雨旱季节分明,东南部易受台风影响,北部山区则容易受寒流侵袭。

冯劫的桂林军所走的线路,是从象郡郡治临尘开始一路穿越谅山,随后在茫茫的原始丛林中开辟出一条大道。

中南半岛如今还没有国家这一点胡亥清楚,有的大多也都是居住在中南半岛各条大河平原附近的中南土著民族。

这些土著民族对秦军的威胁几乎没有。冯劫大军最大的威胁其实就是原始丛林险恶的环境和气候,应付各种毒虫猛兽,在莽莽丛林中开辟或者说探索出一条连接象郡和中南半岛的西进大道来。

这才是胡亥命冯劫领桂林军此次西进的主要目的。

如果仅仅是为了占领中南半岛这块地方,其实仅仅动用虞子期的南海舰队就足够了。从东到西依次有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这些主要的发源于华夏境内、几乎贯穿中南半岛全境最终注入太平洋的大河。

舰队只需要在各条大河的入海口停驻,然后派遣小吨位的楼船从入海口溯流而上,虽然河道还是未知。但是总要比冯劫这慢腾腾的挪动要安全也要快的多不是?

秦人不擅水。而如今这个时代大海更是沿海民族崇敬和畏惧的事物,远不似后世沿海百姓那般会水。

拿下中南半岛不难,难的是如何将中南半岛真正的融入大秦。

想要将中南半岛融入大秦,除了迁入秦人来中南半岛定居似乎再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了。而要迁移秦人来这中南半岛,走海路自然是最为便捷的途径。不过显然不可能一直靠着海路来维持中南半岛同大秦的联系。

相对于海路来说陆路的建立则是更为重要。

大秦历五十九年九月初,历时近三个月,在莽莽丛林中辗转近千里、成功开辟了象郡到红河大道的冯劫大军终于顺着蜿蜒的红河河道,赶制了红河出海口,同已经到达红河出海口月余时间的虞子期大军会师。

而这个时候。整编十二万人的桂林军,全军却是仅剩不到九万人。有近三万秦军兵卒永远的将尸骸留在了那莽莽丛林中。

这其中包括一位校尉、三名尉将以及其它近百位的中低级将领。

好在桂林军虽然人人疲乏不堪,甚至冯劫都大病了一场,但是士气却依然高昂。他们没有劫后余生的感叹,有的只是征服那一望无边原始丛林的兴奋和自豪。

严格说起来。其实早在半月前冯劫大军就已经同沿着红河溯流而上的虞子期舰队中的楼船。并在他们的一路陪伴下到了出海口处的三角洲平原。

这些溯流而上的楼船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探察红河流域行船的环境,适合多大的楼船进入,又能够走多远。

至于第二个目的则是为了搜捕在平原地带以及沿着河流结庐而居的中南土著了。这是胡亥交给冯劫和虞子期的主要任务之一。

冯劫到来的时候虞子期的南海军已经基上将红河出海口附近以及楼船到达地方聚居的中南土著都搜捕了个干干净净。

虞子期收刮的中南土著加上冯劫一路碰到顺便带上的土著加起来男女老幼都有,却是也差不多有万余人的样子。

只是这个人数却是同当初胡亥在咸阳跟冯劫和虞子期等人要求的人数却是相差甚远。

虽然不知道圣天子皇帝陛下需要这么多还过着茹毛饮血连身像样的衣衫都没有的土著野人有什么用,但是既然皇帝要求了,那就尽力做好就是了。

在等待冯劫大军的时候,虞子期的南海军以及被搜捕到的东南土著却是已经在红河出海口附近建设好了数量相当多的房舍以及一座简易的码头。

舰队中携带的大量粮食都被虞子期移到了岸上。这些粮食来就是给冯劫大军使用的。如今两支大军会师,按照计划,冯劫将会在这红河出海口附近建立大秦在这中南半岛上的第一个据点并扩建码头建好海港。

中南半岛上的第一座城池在大秦历五十九年开始建造,两年后首批五万秦人由海路迁入。而这座城也被大秦圣天子命名为红河城。

留下了大部分粮食补给的虞子期舰队,在冯劫大军到来的第三天就将一应事物都交给了冯劫,然后回转左县港口,在那里进行补给后再次西进。同虞子期舰队一道回转的还有搜捕到的一万余中南土著。

在左县港口。将会有南海军安排接收这些中南土著


状态提示:第两百四十九章 会师出京--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