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楚史乱国志>第三百六十一章 朝臣密议,除宦之难

朝堂上的这种表面的平静持续了将近半个月之久,这一日,前太傅袁隗大寿,朝堂半数官员皆登门袁府,为袁隗举办寿宴。

袁家四世三公,虽当下无人身处高位,地位不比何家,但论威望,在朝堂上还是无人能及。

按理来说,众朝臣不应如此大规模距离,以免引起天子注意,产生误会,曾经的党锢仍在人心,结党营私的行为断不可取。

但当下不同于往昔,一来是因为新君登基,对于朝堂的把控还没有那么完善,无论如何天子都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发难,否则,便是自断根基。

二来是由于当下的局势太过复杂特殊,往常老太傅闭门不出,也不与人往来书信,朝臣这一次聚集袁府,也有向袁隗请教之意。

三来则是众朝臣自己私下也不好往来,只能趁此机会互通消息,商量对策。

作为袁隗门生,何进也同样登门祝寿。

何进的心思也很简单,就是尽量拉拢世家势力,帮助自己在朝堂上压制十常侍。

最近十常侍在重夺权柄之后,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比先帝在时更加放肆,仰仗着天子的信任,更加大肆从朝臣手中掠夺利益。

不仅如此,为了保证足够的力量,蹇硕还上书天子,由十常侍出资,再一次扩大了西园军的规模。

而何进手中兵权,本就被先帝以大司马身份换取了一部分,也就是将将同蹇硕持平,甚至还要略微弱上半分。

虽说并没有算上袁绍等人,那也非常惊人,当朝大司马大将军手中的兵权竟然不如宦官,这倒让何进极为不满,欲杀之而后快。

早在十常侍初回朝堂之后,他便入宫向何太后表明了这个态度,但处于纠结之中的何太后却以宦官统领禁省乃汉家规矩为由予以拒绝。

何进再三劝说,都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只得愤愤而去。

但郭胜乃是何太后亲信,知晓了此事,连忙告知张让等人。

张让明白,虽说何进有杀他们的心思,但他们也只能暂且忍着,不能反击。

倘若他们被杀,无非是何进一家独大,而天子已经在他们的帮助下站稳了脚跟,加之这位新君的手段,何进只能重演窦武的结局。

或者是,天子再立亲信,再同何进分权对立。

而倘若他们反击何进,便犯下了朝堂的大忌,到时难掩天下悠悠众口,落得被天子惩处的结果。

无论走哪一步,似乎都有可能演变到最坏的结果,但倘若忍气吞声,并且在平常的时候加以小心,便能够将这种可能性降至最低。

当然,张让也没有束手待毙,一方面,他让郭胜继续安抚何太后,探听何进的动向。另一方面,他重金贿赂何进与太后之母舞阳君,试图以这种方式让舞阳君向何进求情。

这并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张让审时度势之后对时局的一种妥协,十常侍与何进仍需要势如水火地对立,他也希望达到一种让天子满意的平衡。

但何进并不这么想,为了自己的利益,他是下定决心要将十常侍铲除,既然一种方法不行,那便换一种方式。

于是,他便登临袁府,想要同袁绍等人相谈,以求找到推倒十常侍的方法。

在袁隗寿宴结束之后,这些朝臣并没有着急离开袁府,而是来到了袁绍的住所,密谈推翻十常侍一事。

袁绍也是今非昔比,住所也与当初项明登门时的庭院不同,无论规格还是仆从都是原来的数倍。

众人落座之后,何进面带愁容,说出了此时的现状,当他说到母亲为十常侍求情的时候,脸上也多了几分苦笑之意。

“诸位,虽说各有所能,宦官不可能完全掌控朝堂,但他们趾高气扬地态度却从未改变。”

在最后,何进面向在座的众人,严肃道:

“宦官掌握大权一日,我等朝臣便被压制一分,但说到底,宦官对朝堂有何帮助?尽损而无补尔!”

“若铲除宦官当政,朝堂之上将无比清明,天下也将由此变得不同。”

不得不说,何进确实话术了得,此番言论一出,众朝臣便确确实实开始思考十常侍是否有存在的意义。

何进观点出口,除了少数能够看透情势之人,多数朝臣赞同地点了点头。

可以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们不是天子,目光自然不在什么平衡之道。他们只知,朝臣的构架便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宦官的作用无非是代天子管理,这种事情天子做得,三公与大将军亦做得。

如此说来,似乎宦官在朝堂还真的没什么作用。

也就是说……他们可杀?

想到这里,众人的身体不禁颤抖了一下,宦官制度贯穿了大汉朝堂四百年,这么一看,竟然有废除的可能?

他们为何进的想法感到吃惊,一旦此事成功,那便是朝堂上的大地震。

整个大汉的朝堂体系,将重新洗牌。

众人都由此看到了自己的机会。

“但十常侍又岂是那么轻易推翻的。”

在众人神情激动之时,袁绍泼了一盆冷水。

经过凉州一战,他成长了太多,至少,学会了三思而后行。

项明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他,做事之前要先做好最坏的打算,所以,他一眼便看出这个计划中的不足。

“司隶校尉有何见解?”

骤然被泼了一盆冷水,何进的声音有些生硬,但袁绍所言却是事实,另外袁绍地位也是在座众人中除他以外最高的一个,有资格提出异


状态提示:第三百六十一章 朝臣密议,除宦之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