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抗战侦察兵>第四十五章 战火重燃

请牢记..,或者在百度搜索:--

..第五战区发过來的电报,到了时任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的手里,电报后面加的有李宗仁的签名,表示这份电报是李长官看过之后同意发布的,

李长官本就是位高权重之人,其主持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一战中名声大振,如今是国内家喻户晓的抗战英雄,何总长权势虽盛,对李长官的意见却也不敢罔顾,更可况,电报中的内容如果属实的话,必然会对第九战区,甚至是全中国的抗战形势产生绝大的影响,

第九战区原是陈诚任司令长官的,现在虽然换成了薛岳,九战区的将领仍有陈部长太多的嫡系部属,一个政治部长陈成,再加上有老虎仔绰号的司令长官薛岳,何总长总觉得自己不好表现出对九战区事务的过多关注,

于是,这封重要电报就被交给了军委会的高参们讨论研究,看看其真实发生的可能xing到底有多高,以及针对其我军应该采取何种防御措施,

电报在军委会的众多高官们中间转來转去,所有人却都忘了通知该事件的另一位当事人,第九战区的司令长官薛岳,

民国三十年九月七i,i军第六师团突然出兵向我大云山阵地发起攻击,

大云山是新墙河防线的重要前突阵地,二十七集团军的第四军是此处的守军,第六师团上來就调动了二十三、四十五两个主力野战联队,在数十架飞机的掩护下向大云山北面第四军的主力阵地进攻,同时十三联队向西面侧翼阵地迂回攻击,

我主阵地守军奋勇抵抗,与i寇一番血战之后,顶住了鬼子的攻击,i军两个联队攻击无效之后,改向东南迂回,此时,i军第四十师团已经从咸宁地区向湘北开进了,

以往i军部队换防之前,总是要发动一次临走前的进攻,根据i军的调动分析,不管是二十七集团军的杨森,还是战区长官薛岳,都一致认为这是i军的两个师团要换防,因此,一面命令部队确保大云山防线,一面命令二十军往通城以西运动,准备趁i军换防的路上对其进行截击,

我军在大云山主阵地和i军两个联队激战三i,由于武器上的劣势,战斗越打越是艰难,鬼子改向东南迂回之后,我守军眼看堵截无效,最终被迫弃守大云山,十i,i军这两个联队认为他们已经完成了扫荡任务,也从大云山撤了兵,往桃林方向集结去了,

i军二十三、四十五联队走了,十三联队却在甘田、团山坡附近,被第四军的一零二师、五十九师、五十八军新编第十师、以及增援大云山的三十七军第六十师,四个师给围住了,

十一i拂晓,我四个师的主力部队向i军十三联队发起了总攻,势单力薄的i寇惊慌失措,眼看就要被我大军围歼在此,慌了神的鬼子紧急求援,恰好鬼子第四十师团重松支队赶到,我军顺势把包围圈一张,连重松支队也围了进去,双方继续战斗,

我军这几个师作战及其勇敢,打得鬼子叫苦不迭,损失极其惨重,i军继续呼叫支援,九月十五i,由赣北赶來的三十三师团荒木支队受命兼程赶來增援,

直到此时,第九战区才发现在湘北的i军已经集中了四个以上的师团,看样子鬼子是有再次大规模进攻长沙的意图了,

发现事态紧急的薛长官,立刻命令大云山参战各部队撤出战斗,向新墙河以南转移,准备凭借南岸防御阵地抗击i寇,

九月十七i,i军集中四十四个大队、三百二十二门火炮在新墙河以北二十公里的正面展开,九月十八i拂晓发起总攻,在i军猛烈的地空火力攻击之下,数小时后,我军第一线阵地即告失守,下午四点,第二线阵地再次宣告失守,

第四军军长欧震见i军兵力武器均占优势,且有强大的空中支援,阻击已经变得不可能,随即命令部队逐次向关王桥附近山地转移布置阵地,以便未來寻找战机或是向i军侧击,至此,新墙河阵地一天之内宣告失守,

i军各师团跨过新墙河,向着汨罗江我军防御阵地快速开进,

新墙河防线失守速度之快,不仅令薛长官震惊,同样也把陪都军委会的各位长官门惊得不轻,直到此时,那些还在抱着李长官电报研究的高参们才知道这封电报的可贵之处,这是多么有前瞻xing的战略情报呀,怎么他们就沒提前作出准备呢,

纸里是包不住火的,薛长官也不是等闲人,陪都照样有他的人,当这封电报的事情传到薛岳耳朵里的时候,薛长官勃然大怒,一个电话打到委座的办公室,直接叫嚣着要严惩那些误国误民的当事人,

谁是当事人,那些军委会高参吗,能混到这个级别的哪个沒个后台,这份电报是何总长传过來的,那个误国误民的当事人难道是何总长吗,

挠了挠头的委座只好陪着笑脸,温言安抚这位前线大将,不仅把薛长官好一顿夸,还当场承诺,为了打好第二次长沙会战,只要你薛伯陵有要求竟管提,咱是有求必应,要人给人,要枪给枪,

薛长官的脑子该有多好使呀,委座既然金口一开,那还不可了劲儿的要,于是,不仅大批的枪械火炮支援进了九战区,就连委座的宝贝空军也暂时归属了长官大人调遣,最后,薛长官又提出一项要求,要把这封电报的始发者要过來,他的九战区需要这么个人,

薛长官知道,这玩意儿根本就不可能是李长官看着地图就能看出來的,大家相互掐了这么多年,谁


状态提示:第四十五章 战火重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