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仙侠修真>一剑平天>第十章 端平入洛 相位之争

史嵩之领着尹治平与吕文德直向后园而去,今i的午宴,设在后园的一座轩阁之中。到得轩中,三人分宾主坐定,史嵩之即命开宴。今i午宴,他便只宴请了尹治平与吕文德二人,并未邀旁人作陪。

席上先上了茶水、点心、时令瓜果等,劝过了一回茶,史嵩之方开口谈论正事。先是对吕文德与尹治平二人这次造就的襄阳大捷表达了高度赞赏,又说这次襄阳大捷意义重大,功在社稷。

吕文德听罢,忙谦虚道:“相公过誉了,文德不敢居功。此次襄阳大捷,一是尹真人于十万蒙古大军中刺杀敌酋忽必烈,使敌军群龙无首,士气大丧,遂能得此大捷;二是相公您苦心经营襄阳十余年,使得襄阳兵jing粮足,这才能为我们此次大捷打下基础。否则若襄阳粮秣不足,兵员不jing,早已被蒙古一战而下了,何来我们今i大捷?”

吕文德这番话倒也不全是谄媚让功,以取悦史嵩之。事实上史嵩之在任职地方时,确实曾长期在襄阳一带为官,他先后出任过襄阳府通判与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其余升调,也多在湖北路。

绍定元年,史嵩之在襄阳屯田,积谷达六十八万石,成效的确不小。绍定三年,他又在襄阳下属县的枣阳屯田,也再次获得了成功。也是因襄阳屯田之功,史嵩之被连升两级。

史嵩之能坐到现在的位置,除了有其叔父史弥远的余荫外,也是因他确实做出过不少政绩,是凭实政而一步步升迁上来的。他悉心经营襄阳十数载,使得襄阳粮草充足,兵备jing良,确有不可抹杀之功。

史嵩之任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时,距现在也不过就七年时间。而因他知襄阳府时所做出的政绩,此次襄阳大捷,也确实少不得他的一份功劳。而且他现在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督都两淮、四川、京西、湖北军马,襄阳兵事本就受他督率辖制,从这方面上说,襄阳大捷,也少不得他的功劳。

这些也都是在来临安的路上,尹治平从吕文德口里了解到的。只是吕文德这番话虽也算得是实话,却也少不了拍马屁之嫌。处在史嵩之这等位置上,好坏也是从两方面来看。襄阳战事,此番大捷,确实要算他有功。可若是大败,这番过失却也要算在他的头上。

自史弥远后,宰相兼枢密使为常例,凡任相者皆军政大权一把抓,权力极大。但权力越大,相应责任也就越大。若为相期间,出了什么大的过失,也少不了追究宰相这一把手的责任。出了差错,往往宰相便得要引咎自辞,不自辞下面也有人攻jian弹劾。如果皇帝还想要任你为相,那就会下旨挽留;可如果皇帝也不想留你,想要换人,那你就只能下台了。而有时候过失太大,满朝风议,皆要求换相,便往往连皇帝想保也保不住。

端平年间,当时的宰相郑清之所主持的“端平入洛”计划失败,而且使宋朝遭受了极大的损失。郑清之便不得不引咎辞相,虽理宗下旨挽留,但因满朝风议,弹劾者众,到最后郑清之还是得去相下台。

端平入洛的计划失败,实在颇为可惜。当时的宋军先锋全子才一度已收复洛阳,并进军到汴梁。只因粮草不济,才最后惨遭失败,使得宋朝失去了收复河南的良机。

端平入洛的失败,非是全因宋军战力不行与粮草不济。这一进军收复河南,并据关守河的计划失败,其主要原因非是在前线,而是在后方的朝廷内。

当时金国刚刚被蒙古联合南宋而灭,蒙古大军北撤休整,河南空虚,乃是收复河南的良机。时任淮东制置使的赵葵看出了这一良机,提出了进军河南,据潼关而守黄河,收复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归德这三地故京,光复中原的计划,这便是端平入洛的全计划。只是计划虽好,执行却不到位,使得全盘落败,还遭受极大损失。

当时宰相郑清之非常支持赵葵的这一计划,也在朝堂上全力推动以使实行。只是计划才一提出,便在朝堂上遭到了不少反对,尤其是以副相乔行简为首的许多官员。虽然他们提出来的反对观点是这一计划关系到南宋的存亡,不可轻忽行之,而且计划一旦失败,必然得罪蒙古,给蒙古以攻宋的口实;但实际上乔行简则是出以私心。他早有谋划取代郑清之相位的企图,如果郑清之所支持的这一计划成功,必是一件大功,会使得郑清之的相位更加稳固,所以他才极力反对。

史嵩之也是当时上表持反对意见的人之一,不过他的反对却不是为了给乔行简打下手,而是为了他自己。

一来是他与淮东制置使赵葵不和,如果计划成功,提出这一计划的赵葵定然是首功,必然要因功而位居其上;二来他时任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已经营襄阳十余年,在襄阳屯田大获成功,而他又一力促成了联合蒙古攻灭金国之事,也是大功一件,已有了入朝谋取相位的声望、政绩与资历。

若让端平入洛的计划成功,不但赵葵会因功位居其上,支持并主持这一计划的郑清之也会因功而相位更加稳固,他便没有了入朝争相的可能。所以,他也极力反对。

但因理宗皇帝也支持端平入洛的计划,最后这一军事战略行动最终还是成功实施了。史嵩之经营襄阳多年,在襄阳屯田大获成功,襄阳粮草丰足。所以理宗下旨让史嵩之负责入洛大军的督运粮草一职,为劝慰史嵩之,理宗还特给史嵩之加兵部尚书衔,宰相郑清之也亲自写


状态提示:第十章 端平入洛 相位之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