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店的店面还没有订下来,自己家是肯定不成的。那就得租了,一楼的门店可要可不要的,最好是找个地方大点的二楼打通,这样一来符合要求的地方就多了。现在可不讲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套了,都需要做广告啊。小清多想暗香(后世搞广告的朋友)这个广告专家出现帮帮她啊,可惜就算找到她也是个小屁孩,没用。就只能靠自己了。
为了找店面,小清还请了几天假。白老师还怀疑她是不是不想上学想偷懒呢,还是陈妈帮忙才准了她的假。小清就在县城四处转悠,好歹有了点发现。农机厂的房子是靠街道的三层楼。厂子已经破产了,这房子也没卖。这地方可以租下来,下面一溜可有七八间门面呢。看好了地方她就去找了安妈。两人商量了半天,安妈去打听消息了,带回来的是一个不算好也不算坏的消息。
小清看上的那地方,政府准备拍卖好解决农机厂职工养老金的问题,就算是买断工龄了。买下来好处很多,小清就是有点愁钱从哪来。有困难找江蓠,这成小清的习惯了。拍卖就订在7月3号,小清是没办法参加了,正好是考试的日子。这事还是吴明昊出面,他给小清带来资金也顺便看看自家姐姐姐夫。十五万一栋三层的沿街小楼,小清觉得自己挣大发了,虽然背了点债,光日后这房子升值,她得挣多少啊。吴明昊对火锅店还是很感兴趣的,如果小清这很顺利的话,他也想在省城入主餐饮业了。这不是又开辟了新财路吗?
姜磊和李铭也回来了,虽然风尘仆仆一脸沧桑,当掩不住两人的兴奋。火锅现在还是麻辣锅和清汤锅,鸳鸯锅还没出现。小清依稀记得鸳鸯锅是对夫妻发明的,一个锅子中间加个挡板,只要不会漏就行。这活交给陈爸了,他会焊接自己尝试去了。火锅店主要放在二楼三楼,一楼弄了间门面打通了直接通楼上,楼下就放个前台,学海底捞的格局。二楼主要是大厅,放的是四人位的小桌子和圆桌,中间稍微用绿植隔开。三楼全都设计成了包厢。
小清还是有点担心,她怕火锅店的规模太大,白水购买力不行的话也难持久。不过,大家都积极得在做开店的准备,她也只能把这担心放到肚子里。
附:火锅的来历
最早的火锅是用鼎煮的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那可说是非常大的锅子,无论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当时,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类为主,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让食物煮熟,成为一大锅的食物,当时叫做“羹”,这就是最早的火锅了。到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且各种陶器品也改良制作成较为小型的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铜与铁的产生,不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时也与近代的锅子非常相近,铜制的锅子与陶制的沙锅,到现在还是最实用、最普遍的火锅器皿,而大的鼎最后则延伸为权力的象征了。火锅的发展亦如同餐饮史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物料的发现引进,而加以变化的。三国时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和现今的“鸳鸯锅”,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铜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现今的火锅。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为“暖锅”。拨霞供是南宋火锅之美名在整个火锅历史的演变上,描写火锅最为传神的是南宋时代,在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里所说的涮兔肉片。在当时,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止止师,快到山峰时,下起大雪,一只飞奔的野兔滚下石来,被林洪抓到,林洪想烤来吃,问止止师会不会烧兔肉,止止师回答他说:“我在山中吃兔子是这样的,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着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利用这样涮熟之吃法,林洪吃了觉得如此的吃法甚为鲜美,且能在大雪纷飞之寒冬中,与三五好友围聚一堂谈笑风生,随性取食,非常愉快,因而为这样一种吃法取了个“拨霞供”的美名,取当时“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美丽光景。随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各种肉类或蔬食,皆可如此涮食。火锅流派很多,四川火锅大抵上就是成都和重庆两派!还有东北火锅,北京火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