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开局一把加特林>第六十六章 推广科举制

什么叫阳谋?

这就叫阳谋。

就算华雄你们不同意,又能如何?

你们也提不出来新的选拔官员制度,还不是得乖乖同意?

士孙瑞、杨瓒等人相视一笑。

如果不是情况不合适,他们都忍不住弹冠相庆。

尽管已经不抱希望。

但见到此情此景,王允心中还是燃起一丝希望之火。

如果继续沿用察举制的话,那忠于汉室的大臣势力就能再度扩大。

到时候,也就有希望对抗华雄一方了。

眼看着贾诩、蔡邕提不出什么新的选官制度,士孙瑞一方人占尽上风。

“不就是新的选拔官员制度,我这里倒有好的办法。”

华雄悠悠地开口道。

这一开口,众人皆是一愣。

“太师,这制度的行程,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你行不行啊?”

士孙瑞阴阳怪气地道。

“别着急嘛,让太师大人说出来,大家也好听听嘛。”

杨瓒嘿嘿冷笑道。

“我说的制度很简单,名曰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所有人面面相觑。

他们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

接着华雄便把唐朝的科举制度,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

当他说完以后,整个朝堂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陷入沉思。

过了一会儿,贾诩一拍大腿,激动地道,

“这个法子好啊!”

“臣觉得可以!”

蔡邕在一旁也是点头附和。

但对面士孙瑞等人的脸色,可就难看了。

华雄说的科举制……太狠了!

察举制的举荐权利,都在官僚权贵,以及豪门世家的手里。

没有门路的平民百姓,几乎没有被察举的可能性。

但科举制则不同。

不论出身,各地自学或者在民办私塾读书的学子,应试合格后就可以参加应试。

除了开设四书五经的考试外,还有明经、杂文、武举等科目。

这样选拔出来的官员,不是那种只会读书的呆子,而是真正能管理国家的人才。

除此之外,华雄还提出要建立国子监。

一是从全国各地选拔优秀的学生,二是贵族子弟都可入内就读。

这些学生,统称为太学生。

他们毕业后,可以直接在朝廷担任官员。

担任国子监的校长,正是华雄。

也就意味着,这些太学生都是华雄的门生。

将来他们走上仕途,那将是多么庞大一股势力。

士孙瑞等人简直不敢想象。

一**举制度真的推广开来,那么门阀世家的势力就会被动摇。

而天下寒门士子,都会对华雄感恩戴德。

王允倒吸一口凉气,看向华雄的目光,充满震惊。

他怎么都不敢相信,这是出身西凉军队的武将,能提出的选官制度。

“诸位,你们觉得如何?”

华雄笑眯眯地看着士孙瑞等人,问道。

虽然科举制度并不是最科学的。

但它毕竟在华夏历史沿用了数千年,远比察举制高明。

士孙瑞他们怎么可能找得出反驳的理由。

他们只觉得嘴巴里发苦。神情沮丧。

王允叹了口气,轻声道,

“我觉得这个科举制,可行。”

“既然连王司徒都同意了,那就施行太师所说的科举制度吧。”

皇帝刘协一锤定音。

士孙瑞等人脸如死灰。

而蔡邕、贾诩一方,则喜笑颜开。

只要这科举制成功推广开来,以后就再也不用担心这些汉臣作对了。

散会后。

“义父。我打算请你负责科举制的推广。”

华雄叫住王允,诚恳地道。

他原本王允会拒绝,或者不会立刻答应。

但出乎他意料,王允只是略一思考,便点头答应下来。

“那就谢谢义父了。”

华雄笑着离开。

王允不是傻瓜。

从华雄提出科举制,并且要亲自担任国子监这一举动,他就知道,大汉朝没救了。

连皇帝刘协都对华雄唯唯是诺。

他王允一个老头子,又有什么办法?

既然这样,那还有什么好折腾的,还不如一心一意地辅佐华雄。

自己好得也是华雄的老丈人。

将来华雄要是真登上大典,那自己也绝对少不了荣华富贵。

想通这一切后,华雄露出一个如释重负的笑容。

……

科举制迅速在大汉朝控制的雍州和凉州两地推广开来。

知道但凡是读书人,皆可报名参加科举,入朝为官后,两地的士子们,别提对华雄有多感激了。

无数读书人对华雄感恩戴德,更有甚至,还给他立下功德位。

华雄每天都能接收到,无数封来自读书人的信件,里面写满感激的话语。

甚至有些学子听到这则消息,专门从其他地方跑来,参加科举。

华雄也没想到,竟然能闹出这样大的动静。

他还是低估了古代人想出人头地的决心。

在这之前寒门子弟要想当官,几乎没有可能。

而华雄的科举制度,却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他们怎能不感谢华雄?

……

科举制如火如荼地推展开来。

华雄把手头的事务,都交给手下人打理。

自己终于忙得偷闲,回到府邸。

华雄刚一进门,就看到卫依依正在收拾房间。

“依依。”

他笑着跟卫依依打招呼。<


状态提示:第六十六章 推广科举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