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大唐:开局抢回武媚娘>第329章 惊天下全新科举制

又到一年一度科举。

今年科举制度,又有很大的变动。

年中的时候,有一道旨意发了出来。

这消息足以震动长安、震动全大唐,震动天下每个读书人,李世民步子迈得很快,几乎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大唐科举新制拟定,昭告天下。

以前的科举,不过是朝廷组织的一场考试,既无完善的制度保障,也没有深入至州府县,这种科举,更多是一种形式。

这完全可以理解,任何一个制度,在实施之创,就得考虑它能到广泛的拥护,否则它就没有生命力。

而显然,李治给李世民提出的建言,李世民全盘接受了,而后依靠这个方针,选择扩大科举规模;

此新制将在一年后实行,终究,要给大唐学子们一个适应时间。

以后科举分为了县试、乡试、会试三个等级。

和以前举荐制不同了,任何人想要高中进士,就必须先进行县试、州试和乡试,此后再进行会试。

中县试者,为童生。

中州试者,为秀才。

中乡试者,为举人。

中会试者,则为进士。

这一切都仿照了后世明清时期的考试手段。

从秀才开始,高中者就有了功名,得了功名,便有了一定梯级数额的田亩免除赋税权力,但也仅此优惠而已。

功名至举人者,即可授官,自九品而始,授予实职。

而至进士者,自七品而始。

又规定朝廷三品以上官员,若无举人功名,除皇帝特旨,不得升任,至于二品以上,那肯定得是进士及弟了。

所有考试,俱都统一,除了必要经史文章、诗词之外,竟还考算学,以及一些常识知识,即所谓通识。

题目出自论语、春秋,经史文章有字数规定,内容要求既要切合经义,又要议论当今政事,并且还限定了文体。

其实这样的科举,已经非常类似明清科举。

终究大唐大部分读书人,还是以熟读经史为主,若是不将这个作为考试主要内容,只怕天下非要大乱不可,从某种程度而言,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妥协,终究你不能马上就把科学知识作为主考内容吧。

当然,作这样文章,也不全然没有用处。

实际上,这样的文章是最考验一个人水平高低,你要熟读四书五经,同时又能熟练运用文字,同时还要有足够智慧,当然这只是前提。

结果则是,在短暂时间之内,作出一篇有论点、有论据的锦绣文章。

所以,但凡能考中的人,无一不是学富五车、富有智商之人。

这样的人,无论作诗、或是作词,都是能手到捻来;

有这样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即使是将来为官,其实也有极好接受能力,不耽误他们继续学习治理实务。

当然,科举,只是到了明清朝,被那些士大夫们自己玩偏、玩废了。

只是当下大唐的主要矛盾,根子上还是皇权与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至于将来这新兴士大夫阶层产生新的矛盾,显然是现在去考虑,则是为时尚早。

因为就稳定发展而言,任何一个新兴阶层,未来都可能产生尾大不掉的麻烦,可比之当下世家大族把持一切,对于李世民而言,推广科举,已是势在必行。

至于其他的考试内容,虽然不占主要成分,可是算学和所谓的通识试,也是一个看点,譬如,通识试里,就引入了一些《老子论格物》、《农学》书中的内容,而这其中《农学》的内容还占有不小份量。

大唐是封建农业社会嘛,当官不会《农学》,你怎么领导子民?

其实考甚么,不重要,真正令人震撼的是,以后的大唐科举直接将触手触及到了府县底层。

从此以后,再不是每年仅仅选拔出几十个秀才、明经、进士这样简单了。

每一年,都会诞生许多秀才、举人,每三年,也会有不少进士选拔出来,范围之广,已经涉及到哪怕是一个小小县城中读书人的命运。

人数一多,就会导致,哪怕是一个小小秀才,也会产生自己的利益诉求,自觉地维护科举取仕这个利益团体。

这个利益团体将会自发将非科举出身的人排斥在圈子外面,形成一个个封闭式的学历鄙视链;

而后,其中的出类拔萃者将会登上大唐政治舞台,凭借着广泛群众基础,譬如大量举人和秀才的支持,开始推动整个大唐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谁也不知,这样的做法带来的后果,是好还是坏。

可至少,大唐的科举,它在变,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变化。

消息一出,自是满朝哗然。

陛下此举,显然让许多人瞠目结舌。

不过,李世民显然还是给世家大族留了一道口子,终究当下识文断字,还是这些世家大族的专利,至少现今而言,豪门子弟中试的几率很大。

但是仍然有见识高的人看出了趋势,凭借着恩荫和推荐入选为官,将来必定会被排挤,甚至没有功名的人,在朝班中将日益边缘化。

于是高门世族开始有所抱怨,但也只是抱怨,至少这些抱怨,还不至于强烈到成为能推翻大唐的动力。

更何况当今皇帝李世民,是马上得来的天下,军中将军,十之七九,都是他一手带出来,在军中威望之高,不是普通的和平时期的皇帝可比的,真若有人敢于轻举妄动,朕便让你灰飞烟灭!

只是,还是有许多世家大族的大


状态提示:第329章 惊天下全新科举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