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穿越宋朝当太子>第一百七十八章 犯我大宋者虽远必诛

宣武元年,四月十二日。

赵昕先是拜军机大臣鲁国公王德用为帅,王韶、狄咏为副帅,侬智高为先锋,统领上四军骑兵三万,步兵(包括弓弩)三万人,共计六万人,讨伐交趾国李日尊。

随后赵昕又拜武胜留后、马军副都指挥使王凯为帅,统领禁军六万人,骑兵一万,步兵五万,种谔,余靖为副帅,救援邕州。

王凯字胜之,现年58岁,也是北宋的一员老将,第一次宋夏战争时出守麟州,以屡次抗击西夏军而获升迁。

王凯的曾祖父王全斌,为北宋太祖时攻灭后蜀的主帅,官至武宁军节度使,死后获赠中书令,祖父王审钧,在担任永兴军驻泊都监时,因讨伐贼乱而战死,王氏一族遂定居永兴军京兆府。

王凯一家钱财富足,他散财结客,时常在南山下骑马狩猎,最后因为践踏民田,被官府逮捕。当时寇准出镇永兴军,见王凯样貌非凡,替他向朝廷上言:“王全斌攻取蜀地有功,王审钧为忠义而死,应该录用他的录遗孤(指王凯)。”朝廷遂任命他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

其后,王凯历官左右班殿直、监益州市买院、庆州合水镇兵马监押、监在京草场。之前,草场守卫趁打扫之机偷取遗漏的草料,王凯禁绝这种行为,众人想要合力杀害他。此事被发觉后,其它监官都以有意纵容之罪被罢职,唯有王凯得以获免。后来,王凯以右侍禁、雄州兵马监押官职被擢升为合门祗候、定邢赵都巡检使。

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次年,第一次宋夏战争爆发,王凯被调为陕西的麟州(今陕西神木)都监。他曾率兵出双烽桥、染枝谷,遭遇西夏军,将其击败。又击破庞青、黄罗部,再战于伺候烽,前后共斩首三百余级,缴获马牛、骆驼及数以千计的器械。[4]

庆历元年(1041年)七月,投降西夏的河东属户乜罗乘河东兵弱之机,诱导西夏军渡后河川,胁迫周边羌族一同包围麟州。王凯登城拒战,双方僵持十多日。此时,知并州高继宣率军火速来援,抵达麟州后,命王凯领清边军两千人自三松岭,主动出击。李元昊率军数万围攻清边军,在王凯的指挥下,清边军奋战破敌,斩得西夏军首级一千余级。夏军自相践踏,死亡颇多,只能撤围离开。麟战后,王凯因功特升为西头供奉官。

王凯任满迁官后,夏军仍在抄掠麟州周边,朝廷于是再次命王凯出守麟州,授他为内殿崇班、麟州路缘边都巡检使,与同巡检张岊在青眉浪保护宋军粮道。此时,西夏军大部突然来犯,王凯猝不及防·,与张岊所部失散。他于是分兵出夏军之后,进行前后夹击。之后又与张岊合军攻击夏军,共斩首一百余级。

在进入兔毛川时,宋军遭遇三万西夏军。王凯所率的六千人陷入重围之中,他奋力战斗,夏军流矢射中其面部,最终突围而出,斩得夏军首级一百余级。而西夏军自相践踏,死亡人数亦达千计。王凯被升为南作坊副使,后转任并、代二州钤辖,管勾麟府军马事。

约在庆历四年(1044年)初,西夏军两万人入侵青塞堡,王凯自鞋邪谷出兵救援,转战四十里,至杜??川(一作牯囵川)大败夏军,夺回了被掠去的马、牛等牲畜。二月,朝廷lùn_gōng,赐王凯器币。

赵昕在还是太子之时,就在培养年轻的武将,但没想到仁宗皇帝去世的那么早,他的计划都被打乱了,年轻将领的阅历仍然不够,所以暂时只用起用老将挂帅,希望这些年轻的武将能早点成长起来。

硕大的演武场上,十二万大军排列整齐,一众即将出征的武将披甲执剑屹立在军队的正前方。满朝王文武大臣也排列在两侧。

赵昕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到演武场台,大声喊道:“大宋的儿郎们!今有敌寇侵占我大宋国土,杀我大宋百姓,欺我大宋儿女,尔等身为大宋军人,告诉朕!该怎么办?”

“大宋军人以保家卫国为己任!战!战!战!”

底下十二万大宋士卒异口同声的说道。

“好!大宋有你们这些悍不畏死的勇士,百姓幸甚,朕幸甚!朕今日代替我大宋几千万百姓祝大宋军队旗开得胜!”

赵昕大声喊道。

“官家万岁!大宋万岁!”

十二万将士喊声冲天,如同天雷一样响彻大地。

文官们见此都不由得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心想大宋军队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声势浩大了,看这些士卒的眼神,一个个都同以前吊儿郎当的模样不一样了,眼里充满着对当今官家的崇拜,这该是何等强大的信仰啊!

当今官家虽然年轻,但却深得士卒将士爱戴,有此精兵强将在手,何愁天下不平,燕云不复啊!

前来送行的不但有文武百官皇亲国戚,还有开封的百姓们。

在赵昕的示意下,整编后的大宋军队可以说是第一次在百姓面前亮相,无论是气势还是军容军姿,都更甚从前,最重要的是武器装备,可以说赵昕是给了这支军队冷兵器时代最强最精良的武器了。

“官家!不知派何人为监军?”

册封完众位领军出征的武将后,宰相庞籍好心的提醒道。

赵昕自然知道监军是什么,设立监军的本意是好的,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一般都是由宦官担任,若是精明能干,清政廉洁,忠于职守的监军,当然没有问题,如果是利用手中职权贪污军晌、干涉军事,那麻烦可就大了,古代官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八章 犯我大宋者虽远必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