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汉道天下>第203章 异曲同工

赵温、张喜都愣住了。

不能以官爵换粮食的话音未落,转眼就为一车粮食授官数人?

张喜连忙阻止。“陛下,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确可贵。但官爵乃朝廷重器,不可轻授。若河东百姓闻风响应,陛下不能遍赏,得者固然感恩,不得者亦必有怨,于陛下名声有损。”

赵温沉默不语。

侍中刘艾也劝道:“司空所言甚是。且赵青感于先帝恩义,倾其所有,忠心固然可嘉,此风却不可助。百姓本不富足,若有人因此饿死,岂不违背了陛下本意。”

太常王绛等人纷纷附和。

刘协不动如山。

不能说他们的理由没有道理,但他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绝不是他们最重要的理由。

当然,他们针对的目标也不是赵青,而是拥有更多粮食的河东大族。

如果赵青父子献几十石粮就能为授官,那河东大族将换走多少官职?

但他决不是一时冲动。

遇到赵青这件事的确是偶然,但如何在河东立足,同时又不能被河东大族左右,这件事已经在他脑海里盘算了很久。

赵青只是正好碰上了而已。

刘协对赵青说道:“这些粮食是你家中仅有的存粮吧?是不是还包括了种子?”

赵青拱手说道:“陛下,这的确是我家中仅有的存粮。不过没关系,臣虽老迈,当年的武艺还在,可以上山打猎,卖了换些粮食。至于种子,臣也可以去借一些,十几亩地,也用不了多少种子。”

他再次跪倒叩头。“陛下洪恩,臣感激不尽,官职却不敢受。但愿陛下能兴大汉,建太平,能让后生小辈过上安生日子,臣就算饿死,也是愿意的。”

刘协将赵青扶起来。“老丈以赤诚待朝廷,朝廷又岂能弃老丈不顾?这样吧,你这些粮食,朕收下了。你家中还有几口人,每日要吃多少粮食,都由朕来提供。有朕一口吃的,就一定有你一口吃的。你若有精力上山打猎,所获也由朝廷来收购。只是朝廷穷,价格不会太高。老丈愿意吗?”

赵青愣住了,眨着一双老眼,不明白刘协是什么意思。

赵温却瞬间反应过来,上前一步,大声说道:“陛下能与臣民同甘共苦,乃大汉之幸也。”

张喜、刘艾等人狐疑地看着赵温,不知是该附议,还是继续劝阻。

赵温叹道:“河东百姓忠义,难得可贵。若天下皆能如河东一般,与朝廷共进退,何愁大汉不兴,天下不太平?”

他郑重其事的再行一礼。“陛下,臣以为可行。不仅河东可行,而且当诏行天下。”

刘协满意地点点头。“司徒虽年近花甲,雄飞之心不止,此亦朝廷之幸,朕之幸。”

赵温谦虚了几句,横亘在心中已久的一块大石头总算放下了。

张喜等人见状,也只好表示赞同。

民事是司徒的职责范围。既然司徒赵温赞成天子的决定,他们就不太好阻拦了。

刘协随即下令,将赵青的几个儿子编入队伍,先负责转输任务,做些力气活。赵青本人则授以羽林郎的官职,特地离在御营,为天子喂马。

赵青父子感激不尽,跪地谢恩。

——

重新起程,赶往安邑。

张喜与赵温同车,悄声说道:“子柔,你这是准备蛊惑天子卖官吗?”

赵温斜睨了他一眼,轻笑一声:“你知道河东还有多少户口?”

张喜摇摇头。

“河东户口最多时有九万多户,现在不到一半。据裴巨光估计,可能不到四万户。”

“那又如何?”张喜没好气的说道:“流亡的大多是百姓,大族却损失有限,说不定反而更富了。”

“你说的对。”赵温点点头,反问道:“粮食都在他们手中,给不给,给多少,都由他们决定,该如何解决?若是给了官职小了,他们不愿意换,朝廷又如何筹集粮食,渡过眼前的难关?”

张喜咂咂嘴,无言以对,神情有些纠结。

赵温提到的这个问题,他也想到了,却没有解决之道。

如果河东人坐地起价,三公或许不敢要,九卿却完全可能争取一两个。

赵温抚着胡须,一声叹息。

“陛下嘉奖赵青父子,不仅能让河东大族自惭,还能筹集粮食。普通百姓家中余粮有限,但人数却多,积少成多,数量也颇为可观。若有三万户百姓,哪怕一户贡献一石粮食,那就是三万石。”

张喜一愣,捻着胡子的手一哆嗦,拽下两根花白的胡须。

“对啊,三万石,省着点吃,能供应朝廷一个月。若是一户两三石,支撑的时间就更长。”他转念一想,又道:“可是那么多官职,这俸禄……”

赵温打断了他。“你有多久没领俸禄了?”

“呃……”张喜苦笑。这几年能吃上饭就不错,哪里还有俸禄可领。

“三公都没有俸禄,天子也只能吃麦饭,郎官哪里还有俸禄可言?一天能有两碗麦饭,填饱肚子,就已经心满意足。可是如此一来,朝廷至少可以增加二三万兵。这可都是吃苦耐劳、忠于陛下的青壮。闲时屯田,战时出征,不比那些浪荡子组成的南北军强?”

张喜愕然半晌,转头看着赵温。“你确定……这是天子的本义?”

赵温哼了一声,没理张喜,神情中多了几分不屑。

张喜有点尴尬。

是不是天子本义并不重要,只要这个方案对朝廷有利,对他们有利,就可以施行。

状态提示:第203章 异曲同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