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大明征服者>第201章 春闱开始

嘉靖元年二月初九,恩科会试。

天南地北,六千多位举子云集京城,参加春闱。

这倒不是说天底下就六千多举子,而是永王从监国突然间继位成了皇帝的过程,委实过于突然,原本准备正德九年再来京城的举子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得知消息的举子们,还是纷纷入京,离的太远或者消息得到太迟的举子,自然只能郁闷无比的放弃,等待嘉靖三年的会试到来。

科举乃是国家伦才大典,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

二月初八,内阁次辅梁储和礼部尚书蒋冕就进了贡院,与两位主考一起的便是从翰林院选出来担任同考官的翰林,换成后世,那就是两位中央常委担任主考,十八名两科院士成为同考,规格之高,毋庸置疑。

夏言和张骢二人先后进入考场,在贡院门口,自然要先排查是否夹带私货,也就是检查举子是否准备了作弊的小抄。

后世考场也检查作弊,可要是和如今这个年代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在这里要脱衣、搜身,所有携带的物品会被仔细搜索,吃的甚至会被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毛笔会被查看是否空心,甚至谷道都会被检查。

一旦发现夹带私货,那被取消功名,终身不得科举都是轻的,严重一点甚至会被满门抄斩!

检查的兵丁搜寻的极其细致,因为一旦进了考场,要是被发现夹带作弊,那谁检查的谁直接完蛋,下场不会被作弊的考生轻。

为了身家性命,谁敢不尽心?

不过有真才实学的,自然不屑作弊,比如被分到丁字二十九号房的夏言和分到丙子一百零九号房的张骢。

等到所有的学子检查结束,贡院大门便直接关闭,三天内,这里只出不进!

可以说在封建时代,为了考试的公平性,为了让寒门士子有一个步入政坛的机会,当权者们已经做到了极致。

当然,这不可能完全杜绝作弊,古往今来都不可能杜绝。

考生们可以和考官串通,比如在第一段最后用什么字结尾,最后一句话用什么字结尾,甚至某一段的第几个是什么字。

如此一来考官只要看到这样的卷子,立即就会知道是谁写的,这种手段简直防不胜防。

杜绝不可能,唯一能做的只是做到最好,相对公平罢了。

那边梁储和蒋冕带着一众同考官拜祭孔圣人的画像,然后在圣人像面前,取下装有考题的卷筒,众考官确认卷筒火漆完好,并没有被打开过后,当众打开卷筒,抽出试卷,然后负责抄写考题的书吏开始抄题。

考房就是一个个带门的小房间,门上面有个方洞,用来收卷和交卷,考生进去之后,考房落锁,不交卷是出不来的,考生期间,吃喝自带,方便有便筒。

一张张卷子从方孔中递进考舍,轮到丁字二十九号的时候,夏言接过写有考题的卷子和答题的白纸,深吸一口气打开。

第一题:‘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第二题:‘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第三题:‘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夏言的脸色轻松了些许,很中规中矩的考题,第一题出自《大学》,完整的句子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意思也不难,是说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天子摘取这段话的第一句作为考题,无非是想让举子们知道如何处理好家和国之间的关系,然而契合圣人的注释来做文章。

这个圣人不是孔孟,而是朱熹!

明清两代的八股文考的就是朱熹作过注的四书五经,你不服,那你可以滚蛋。

夏言看向第二题,这一题出自《孟子》,是孟子见梁惠王时候的一段对话。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

同样中规中矩的一道题,夏言目光落在第三题上面。

这一题出自《论语》,是一句对话。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三道题,题题都与家国有关,夏言心中自然有数,略微沉思了一小会,便拿过卷纸拟写草稿。

御书房里,朱厚炜手里拿着一小块糕点逗弄着怀里的小小婴儿。

小孩子现在倒是不抗拒朱厚炜抱了,因为老爹总是会弄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出来逗弄他开心。

玉姐儿的脸上浮现出母性的光辉,看着父子俩,思绪也不知道飘到了什么地方。

薛后已经有了身孕!

这对于皇家对于整个大明而言,都是了不得的大事!

想想看,正德皇帝那么多女人却没有


状态提示:第201章 春闱开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