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十馀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为大帅。
从上谷以西至敦煌,西接乌孙为西部,二十馀邑,其大人曰置鞬落罗、日律推演、宴荔游等,皆为大帅,而制属檀石槐。
“慕容”之名最初是鲜卑大人之名,后演化为部族之名。这是慕容一词最早出现的一种说法,但是不是就此就说慕容就作为姓氏,我看未必是真。因为到了慕容廆的曾祖莫护跋,还没有姓氏。
第二种说法是从《通志?氏族略》的记载上考究,慕容氏出自中古时期,部族首领高辛氏的后裔,建立鲜卑国,单于自称“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称为慕容氏。历史上的鲜卑族在今内蒙自治区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慕容氏的发源地和老家便在这里,故慕容氏后人奉单于为慕容姓的得姓于始祖。
估计这是后来的粉饰,当时他又没有接受汉族教育,哪知道什么“二仪”“三光”呀。
第三种说法最有意思,《晋书?慕容廆载记》称其曾祖莫护跋,“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
说的是慕容家的祖先世代居住在北夷。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棘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
西晋时,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单于,他的儿子慕容皝后来建立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
历史必有真相,一些说法也并不都是空穴来风,我们现代人有责任还原历史,揭开重重迷雾,还原真实的历史。大多的历史事件总会有三个版本,那就是正史说,野史说和轶事说也就是传说)。我们姑且把得姓于官职大人说看成是正史版本,把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看成是野史的调侃,把步摇讹叫为慕容看成是轶事传说,那就有趣多了。
那么关于慕容姓氏的来历究竟信奉哪个版本呢?取其一获取其二,亦或三者都有呢?史学界说法不一,争论不休,官职大人说和帽子说信奉者居多,得姓于始祖说却是不被人看好。
因为人们都知道真相只有一个,非此即彼,是相互对立的。这样就有些太过于武断,其实我们不妨把这三者统一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不难得出,这三种说法都存在,只不过时间先后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这件事辩证的演绎一下,慕容作为官职一说当然一点也不假,但封了官之后立即把官职当作姓氏,还没有那个民族胆敢这样做,官职必然有它的神圣性,这是大不敬啊。估计最高统帅绝对不会允许,那样岂不乱了套。
到了檀石槐部落分奔离析的时候,估计慕容大帅这一伙人可能被称为慕容部落还是非常有可能的。后来到了莫护跋时代迁到辽西,首领戴着金步摇冠,因为部众们口齿不利索,把金步摇叫成金慕容,一时间金慕容,金慕容的叫着很是好玩,见着莫护跋翩翩摇曳的帽子,就指指点点叫金慕容,时间长了就成了首领的代名词,莫护跋一想老祖宗原来的官职就叫慕容,我们从此就姓慕容算了。于是就给孙子起了名字叫慕容涉归,慕容耐。等到慕容廆时代,八王之乱把战火燃遍中原大地,汉人中的鸿学大儒,能人异士纷纷来投,鲜卑慕容迅速汉化,慕容廆的孙子慕容儁建立大燕国,自封为皇帝。
提起皇帝姓氏来由居然是一顶帽子,非常不雅,于是鸿儒们献计献策编造出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来粉饰慕容姓氏的高雅,大燕皇帝慕容儁觉得非常有面子,保护了皇家威仪,于是到处传扬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
这样一来就能给慕容姓氏的传说做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但这三个说法一定是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慕容这一姓氏似乎给这一家族带来了好运,从前燕立国开始,慕容家族人才辈出,慕容勇士驰骋疆场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前燕鼎盛时疆土占据今河北、山东全部和山西、河南、安徽、江苏、辽宁的一部分,西接前秦,与东晋以淮水为界。亡国前,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余,口九百九十八万余。历三主,共三十四年。 算上后来的后燕和北燕,慕容氏自前燕慕容皝于公元337年建国至公元436年北燕为北魏所灭,慕容氏共建国一百年。
自从北燕被北魏灭亡以后,上百万的鲜卑慕容氏贵族和平民百姓,为了保全性命,大都更名改姓了,融化在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中间。他们中大部分人或者取“慕容”的第一个字改姓“慕”或“穆”,或者取第二个字改姓“容”。 也有很少一部分人仍然坚持原姓,如北魏有青州刺史慕容白曜、五代十国时有慕容彦超、宋代有慕容延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