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朱棣在干什么呢?
这一天,朱棣在大殿上,又是愁眉不展……自然是郑和的接连败仗让他是坐卧不安。可是,一向残暴无比的他,却无论如何不肯追究郑和追杀龙文傲不利之罪。
原因对他来说也好解释:满朝文武,真正能让他放心使用的,唯郑和一人也……其他的,不是跟过他反叛朱允炆,就是从朱允炆那里反叛而来,骨子里,根本没有什么忠义可言,岂能信任!
这或许就是他现在最大的悲哀了……
就在朱棣深思恍惚之时,突然一名御前侍卫一脸急匆匆的来报:“启奏陛下,刚接到长城八百里急报,蒙古大军二十万,突然对我长城居庸关发起攻击。居庸关守将请求陛下迅速发兵前去救援,否则居庸关危矣……”
朱棣闻言是一怔,为这突然而来的急报是暗暗吃惊……他心中不断地思付道:怎么这蒙古大军会在这个时候来攻打他的大明!?
朱棣之所以会这样疑惑,是因为长久以来,他在陆地上再无朱允炆之患,所以他一再率领大军横扫漠北,是将这蒙古朝廷的残余势力是一路扫清。长城一带,几乎再没有蒙古大军的威胁。
所以,他也就放心地做起了太平皇帝,准备安度晚年了!
可才过了这几年,怎么蒙古大军又来犯境!?而且,来的大军竟然有二十万之众--这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人呢?他数次清剿漠北,是一次次地对漠北实行无人政策,几乎将蒙古各个部落的残余势力消灭得干干净净,就是蒙古大军重新来犯,断不可能有二十万之众啊?!
难道这二十万人马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朱棣在心中不断地思索道……
朱棣将目光看向满朝站立在两边的文武大臣……他们何尝不是和他一样,是满脸的吃惊和不解。
此时的朱棣,虽然是心中吃惊,但表面上没有如何表露出来--他毕竟是身经百战的沙场老手,处乱不惊,已经是他一贯的作风……
“区区敌寇来犯,何足惊慌!待朕再御驾亲征,扫平这漠北!”朱棣嘴里一字一顿地对众大臣说道。
说完,他用威严的目光,扫视了一遍满朝的文武大臣,看看他们的反应……
其实,满朝的文武大臣,虽然多少有些吃惊和疑惑,但对这蒙古大军来犯,还是没有多少防止心上:这曾经如此强大的元朝和朱允炆的大军,都在朱棣的手下灰飞烟灭了,这区区二十万大军,对他们的皇帝朱棣来说,又何足挂齿?!
“陛下!这区区二十万敌寇来犯我大明,何劳皇上御驾亲征!我愿代皇上前去救援居庸关,不打退这敌寇的进犯,提头来见陛下!”一名武将站出来,对朱棣一字一顿地大声说道。
朱棣闻言顿时大喜过望:原先他说要御驾亲征,只不过是故作姿态……他现在已经是将近六十高龄,俗话说岁月不饶人,再御驾亲征,他恐怕真的是力不从心了!
虽然心中大喜,可朱棣丝毫没有表露出来……他只是久久的沉吟着,似乎是在犹豫着。
“皇上!请相信末将!”这武将见朱棣不表态,顿时急了--此时的他,正邀功心切,怎么肯放过这个表现的大好机会!
这时,站在左边的所有武将都纷纷站到朝堂中间,一个个嘴里大声说道:“我等愿意代皇上出征,不扫平漠北,绝不班师!”
“好!”朱棣嘴里大声说道。城府极深的他,知道此时火候已到,自己正是顺坡下驴的时候了……
“就由你统帅大军,前去救援居庸关!”朱棣指着第一个站出来的武将大声说道。
这名武将自然为自己抢到了这大好的表现机会是喜不自禁,忙跪下对朱棣是千恩万谢……
“朕将长江以北的大军,以及长城戍边的各部,全部交由你统领!望你能早日得胜回朝,到时,朕再殿前为你庆功!”朱棣眼中满含寄托,对这武将一字一顿地高声说道。
这武将又是一阵千恩万谢,跪地高呼万岁,久久不起身……
事情商定,朱棣退了朝,回到后殿。刚坐下来,朱棣就命宫人将郑和招到自己跟前。
“郑和,你和朕分析一下,怎么这蒙古大军会在这个时候来犯我大明!?而且来的大军会有如此多的兵力?!按理说,他们经过我多年征讨,早已元气大伤,应该趁这几年我不征讨他们,休养生息才对啊!?”朱棣对郑和一连串发问道。
“这个……”郑和听了朱棣的话,垂头支吾了半天没有答话……
朱棣看见郑和这副表现,不由心中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涌上了深深地失望之情:这郑和,还真是窝囊废,一点都不能为朕排忧解难……若不是我无可信之人,你今天岂能有命站在朕跟前和朕说话。
朱棣一边想着,一边是暗暗地咬牙切齿……
这郑和何尝没有觉察到朱棣这看着自己那阴冷的目光……在后心,他已经是冷汗直流,湿了一大片衣衫。
“奴才实在不敢在皇上面前卖弄,还是请皇上教诲!”郑和对朱棣说道。
郑和这话实在是聪明,既掩饰了自己无能的尴尬,又恰到好处地拍了朱棣的马屁,令朱棣是无比舒畅……渐渐地,朱棣原先的气,不由消了大半。
“唉……”朱棣在心中又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可是,他这一声叹气,已经不是叹郑和的无能了……
“你倒还谦虚……”朱棣对郑和缓下了脸色,缓缓地说道:“朕分析,蒙古大军此时来犯,定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