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的莫利可汗是在全城搜查赵德言下落时,得到大唐三路大军会师城外的消息的。
比起十五万毫发未伤,气势正盛的唐军精锐。
莫利可汗明白,自己即便负隅顽抗,手中这点能支配的兵力也不够唐军塞牙缝的。
赵德言的铁甲兵虽然基本尚在,但这支力量如今并不能立即为自己所用。
所以自己能够掌握的兵力,其实大部分都是突厥的老底,满打满算也就不到十万人。
更何况这些人要么亲身经历过之前唐军带来的噩梦,要么也是在旁人一遍遍地述说中,心中埋下了唐军天人下凡不可战胜的思想的种子。
这仗怎么打?城破之后自己这刚坐上一天的汗位那必定是保不住了。
那么便只剩下了一个选择——开城投降。
或许如此,唐军还能放自己一条生路,没准真如唐军所说,支持他们的人将被立为可汗。
想到这里,莫利可汗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坐在不久前还属于赵德言的宝座上。
莫利可汗向所有的官员宣布了自己的这个决定。
如果说从前提出这样的方案,任何当权者都会陷入无休止的声讨之中,但如今的情势,所有人都明白,这是最好的权宜之计了。
虽然议事厅中一片压抑的气氛,但突利可汗的提议还是被顺利地通过了。
突利可汗也算是松了一口气,至少如今自己是唯一能够站出来的,有可汗血统的人,唐王朝哪怕要扶植一个傀儡,自己的威望也算是有价值的。
只是至今依然没有搜寻到赵德言的踪迹,不知道这一点是不是会影响双方的缔盟。
他决定不想了,事到如今自己也没什么能够奢望的。
曾经能够挥师挺进长安的突厥,哪怕再不甘心,也已经沦落到如今只能看人眼色的地步了。
他一直在想,这到底是为什么,大唐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但做到了迅速复苏,还成长到如今这一步。
这时他的脑海中浮现了一个之前一直在听到的名字——沈青。
与祖辈不同,莫利并不信奉什么个人英雄主义,一个人再强壮,再聪明,都远远不如手中庞大的势力来得可靠。
虽然旁人将这沈青说得神乎其神,但他一直没有把某一个人放在眼里。
可如今,这沈青似乎就是大唐唯一的变数。
城外的三路大军在持续许久的轮番喊话之后,终于等到了守军的开城投降。
这一切顺理成章地由长孙无忌进行主持。
突利可汗如愿暂时得到了自己的汗位,只要等到大唐皇帝的册封便可正式上位。
对于赵德言的逃遁,长孙无忌也觉得十分的可惜,并且以此人的狡诈与毫无原则,极有可能成为一个不小的隐患。
但与平定突厥比起来,这也不算什么太大的事情了。
最终,突厥的问题在沈青的谋划之下得以解决。
莫利得偿所愿登上了突厥可汗的宝座,突厥向大唐称臣,接受唐朝皇帝的册封。
莫利可汗遣一子一女来长安入质。
曾经赵德言麾下士兵尽数被调入大唐,而唐军也承诺若是突厥遭受侵扰,尽力派兵救援。
而逃之夭夭的赵德言,若是突厥察觉到踪迹,也将第一时间与大唐协力抓捕。
在短暂地协助稳定突厥内部形势之后,三路唐军并作一路,带着突厥新可汗的一对入质子女。
赵德言留下的铁甲军,以及各类贡品班师回朝。
得知消息的沈青,于是也带着芊芊和胭脂一起前往长安城门口,与李世民和文武百官一道迎接凯旋而归的大军。
四位出征将领在跪拜李世民,兴高采烈地接受了一顿夸赞后,便都来到了沈青面前。
对沈青出征前的谋划以及关键时刻起了大作用的锦囊妙计赞不绝口。
沈青也只是淡然地笑着推辞着这些溢美之词,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早已没有什么惊喜。
在几人向李世民简要汇报一路成果之时,沈青有意地开始观察大军带回来的收获。
赵德言曾经麾下的铁甲军已经被缴了所有的装备,空手被带回长安。
这些人将被彻底分散,发往各地的守军之中,以防他们聚在一起图谋不怪。
并且,这些士兵的装备也被单独运了回来,不说有多么先进,至少熔掉的话,又是不少的铁能用来铸造兵器,这让沈青看得有些眼馋。
随军回来一直跟在长孙无忌身后的还有一男一女,在长孙无忌的介绍中沈青听到了些。
这两人皆是新上位的莫利可汗的一对儿女。
大的男孩叫阿史那风扬,刚满二十岁,少女名叫阿史那风蝶,即将年满十六岁,若按照汉人习俗,很快就要及笄。
不过沈青注意到,有些细节似乎表现出一些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这阿史那兄妹似乎并没有表现得有多么亲密,妹妹眼中有着显而易见的胆怯与忧心忡忡。
对周围的一切陌生而又畏惧的情感明显的表现在了还带着几分稚嫩的大眼睛中。
而作为兄长,阿史那风扬对于妹妹却没有任何怜爱之情,只是自顾自地冷眼看着周围的一切。
到底是这莫利可汗家中门庭不和,还是其中另有什么隐情?
沈青正看着那对兄妹思考着,这时,哥哥的目光正好看向自己,对视间,沈青能明显感受到这少年眼中的不羁与傲气。
之后,这阿史那风扬竟完全没有入质之人的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