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海上升明帝>第641章 水中银

形块方棱,明莹而青黑色的青盐是戎盐中的珍品,这些戎盐以前也叫羌盐,是羌戎进贡华夏的贡品,所以也称国君盐,一般人是没资格享受的,富含许多矿物质,主要是盐湖产盐。

青海所产的青盐品质最好,东京供销社卖的青盐,第一等的就是青海戎盐,是朝廷甘肃省和四川省与蒙古和硕特汗国的青海八台吉们搞茶马贸易时,交换过来的。

从遥远的青海运回四川,再沿江而下出海,再海运到蓬莱。

因极贵,每斤要好几百文,尤其是这第一档的青海戎盐,更属精品,一斤千文。

这种精品青盐,就算在产地青海,那也是汗王、台吉们才能享受到的,一般的也用不到这么好的盐。

当然,这么贵,主要还是税贵。

每个店,只要卖盐,都得有卖盐部贴(执照),批发店一年要纳五十块的执照费,专门的零售店二十块,兼营零售店十块,摊贩五块。

绍天朝盐是民制官收商运商销,朝廷只负责统购,制与销都归民,且不设专商、专岸这些制度,朝廷在各个盐产区设立盐仓,派官负责监督盐产出并收购入仓,向盐民征收一笔出产税。

所有想贩盐的人,都可以来盐仓买盐。

只需办一纸执照,比较便宜,这相当于执照税。

然后就可以买盐了,订好数量,然后纳税开票,这交的是食盐专税,这个税是最贵的,按批发价百分百征税,比如说一百斤一包盐,盐仓是二百文一包,两文钱一斤,则就要交二百钱的税,一斤税两钱,翻倍。

交完税,再交盐款,然后开票领盐,就可以自由的运输售卖了,随便贩哪去卖,一律不拘,没有专业的经销区,也没有专门的经销商,就是不许掺假、缺斤少两,或者过高抬价等。

当然,如果经过海关、常关,还得交关税,另外还要交行厘。

落地税按值征百分之十,在哪落地在哪收,另住厘也征百分之十。

行厘相当于关税附加,运输时只征一次,税率百分之十。

官收商卖,公卖费还有百分之十。

为了更好的收税,朝廷现在试行的是在盐仓一次纳税的办法,除了盐民的产出税自己交,其它的全都是由来买盐的商人先交了。

总共是盐税百分百,关税百分之十,行厘百分之十,落地税百分之十,住厘百分之十,公卖费百分之十,所以实际征收是百分之一百四。

盐产税是百分之十。

山东这里的盐是海盐,其生产成本很低,一斤盐有的收购价原先不到一文钱,而朝廷统购食盐,

在各地收购百姓制的盐,根据其不同品质,每百斤收购价由一百文左右,今年朝廷提高了收购价,品质好的一百文一包。

如果按一钱银一百斤盐,他们一包盐需缴盐产税十文钱。

盐仓向盐商卖盐,则是翻倍定价,二钱银一百斤,盐商按此价纳各项税二钱八分,总共缴纳盐价和盐税等共四钱八分。

明以前对盐民征收盐课,一般都是额定盐课,按规矩是每引盐征两钱一分多银子,一引两百斤,百斤征银一钱,实际则多为额定征收,比如一亩盐田征银三钱,实际还要加部缺银等。

明代盐民的盐课实际税率很高,所以盐民就把盐私卖给盐贩,成为明代私盐泛滥的源头。

而现在绍天朝,罢除盐课,改为盐产税,按纳盐时实际所产收税,百分之十,一百斤才征十文钱左右,相比以前一百斤征一钱银,实际是降低十倍税率。

而以前盐民还要交各种附加摊派,故此导致了私盐的源头泛滥。

盐商在盐仓交税开票取盐贩销各地,其最大成本除了税就是运费,所以远近不同,盐价也不同。

登莱这里距离盐场极近,甚至本身就有盐仓,所以几乎没有运输成本。

皇家少府监下的皇家供销社也经营盐业,凭着皇家名号,占据了东京盐销售的大半份额,其实皇家还有盐运商行专门运盐到各地,尤其是内陆地去,然后在各地还建有盐批发行,搞批发销售给盐贩们,也批发给自家的经销社。

只不过盐运商行和各地盐批发行、经销社都是分开独立,各计盈亏。

供销社做为销售的,他在盐商手里买盐时,就得向盐商把那百分之十的代缴公卖费结算给盐商,他自己则还另要交盐牌照费、定额营业税、住厘。

盐商按贩卖运输远近,加上运输等成本后,再加价卖给各地盐贩,不过因为如今是任由贩运销售,所以盐商也不敢乱加价,价格过高,别人就会买其它盐商的盐卖。

所以就算是皇家盐运行也会把这个价格控制的比较合理,供销社做为终端批发零售也不会提的太高。

市场经济下,任何过高的价格,往往都是给竞争对手抢夺市场的机会。

这就是打破垄断带来的一个好处之一。

东京供销社直接从盐仓拿盐,四钱八一百斤盐,成本才四文八,他一张牌照一年五十块,营业税定额的也不算高,只要卖的多,摊下来成本很少。

以东京的销售量,除去人工的其它税费成本仅五文一斤,所以在东京盐价一般都是六七文钱一斤,仍然有的赚。

当然好的盐价格则贵些,如青海来的最好的青盐,卖千文一斤,这玩意就跟奢侈品一样了,不是对面普通百姓的。

普通百姓吃的山东本地海盐,最便宜的甚至只卖六文一斤,可仍然是没有掺半点土的好盐,虽然粒大


状态提示:第641章 水中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