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海上升明帝>第888章 亿

绍天九年,夏。

朱以海拄着根龙杖在乾清殿里慢慢的走着,这根龙杖虽然凭添了几分帝王的威严,却也明白无误的透露出皇帝的龙体欠安。

走了几圈,朱以海重新回到御桉前,再次面对着那一桉的奏折。在几年前,朱以海就已经把权力下放给太子,帝国所有奏折,原本都是直呈皇帝,特别是军机重务,那更是在皇帝批阅前,所有人都无权看到的,连总理处的首席总理大臣,也只能看到奏折的封题,里面的内容必须先呈给皇帝御览,一般事务,也是一份直接呈递御前,一份交给内阁大学士们票拟,最后还是要交给皇帝批红。

这是保障皇权无上的重要一步,尤其是其中还有许多密折,从中枢到地方,从地方官员到军队将领等,获得密折奏事资格的官员上千,内外上下文武各式奏报,只有皇帝知晓,君臣直接联系,不得接过第三人。密奏官员不得让师爷幕僚代写,皇帝也不由第三人代批复,这些密奏传递过后,还要再回收到皇帝处。

在几年前,朱以海便把所有的奏章给太子一份,甚至给他处置大权。

皇帝西巡几年,太子留守监国,帝国中枢才能一直正常运转。

太子处置奏章,过后也会把正本送到朱以海这,以副本下发,甚至重大事务,还要先请示皇帝同意。

因此在外几年,其实大明帝国的运转情况,他了如指掌,只是渐渐的越来越多的放权给太子处置。

“国库的钱存的太多了。”

太子花钱很克制,甚至有点节俭,太子平时表现的也十分节俭,从不搞排场,他西巡三年,这北京城变化挺大,甚至城南又往外扩建了一圈,但禁紫城和东宫都没有怎么变过,只是给东西六宫的妃嫔、皇子公主们的住处,稍加修葺。

太子除了正式场合的那些礼服外,平时最常穿的是布衣,这布衣还都是由东宫的嫔妃们自己织出来的,连染色都没有,饮食方面也很节俭,三菜一汤,一荤两素,从不浪费。

这几年朝廷虽说一直打仗,但打的仗还是赚钱的仗,其余开支里面,军费是大头,其次是官吏俸禄,然后是宫廷开支,这几年军费每年都维持在五千万块银元左右,但预算兵部年年有节余,主要原因就是军队虽说各处开战,但朝廷军饷给的较厚,所以战时军饷并无多少添加,多的是军事开支。可朝廷不管是对日本的军事行动,还是安南的殖民,基本上现在并没有什么战事,都进入殖民占领阶段,而通过向殖民地征收的税赋、商税、关税等,以及掠夺的战争资源,出售的土地、矿产等,反而是不小的收入。

这些收入抵消驻军的开支等后,还有节余,特别是之前战争,打安南日本等打服,与他们签订了条约,并驻军后,他们都向大明进行了赔款,另外每年还要给大明岁贡。

连缅甸那种穷乡僻壤的地方,也因为在那里卖树卖矿等,也收入不菲,加上军队将俘虏卖为奴隶等,军费预算年年做,实际年年还赚钱,越打钱越多。

朝廷每年的装备花费不少,可军工产业如今非常发达,对外军售赚的那是盆满钵满,赚的这笔钱补贴大明军备开销,绰绰有余。

就连朱以海在西域这几年,灭叶尔羌,征服蒙古诸部等,军队调动了不少,但也不是一次性一二十万推上去,而是分散各处,甚至粮草等多是就地补给的,各种赏赐、俸禄等,都做到了以战养战。

“有钱里,就成了死钱,必须得让钱流通起来,否则还会导致银元流通不足,会导致通缩,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的。”

大明现在正常的税赋收入达到两亿余元,相当于大明每个百姓贡献了一块银元,实际上地税和丁银的占比逐年下降,不过几千万块,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工商税、关等专税。

这还不包括官营的手工业、和买、贸易等获得的收益,这部份并不直接纳入国库中,也不包括皇家产业的收益,这些是皇室内库收益。

这几年不断的对外移民开拓,开销达到了很高水平,仅次于军费开支,比官吏俸禄开支还高。

太子手里有很多钱,却很谨慎的花钱。

所有钱都需要先制订预算,然后审核,最后要严格按照预算使用,严禁随意超支等情况,地方上按预算留存的税赋钱款,也都是有严格使用条款,衙门办公经费多少,地方经制吏、编外吏的俸禄,还有饭食银,以及养廉银、补贴福利等全都是要按严格规定执行的。

地方上要做什么额外的工程,那都得层层审批,不准随便立项,既不准乱摊派百姓,也不得随意向朝廷请拔款项。

钱袋子捂的紧,经济环境较好,这钱越存越多。

一年国库收入两亿,太子只花八千万,还富余一亿二,三年下来就节余三亿六,帮朱以海偿还之前发行的各种债券后,还剩下三亿。

这还没算上那些官营产业上缴的部份利润,这些钱不在国库,在工部、户部两大衙门的银库,也攒了一大笔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家做主就得精打细算,这万里江山,两亿子民,每天一醒来,开销都是要几十万块银元啊。”

被召来的首席总理大臣、内阁首辅文安之面对皇帝的话,倒是很直接的认为节省点好,现在经济好,不一定以后一直好。

朝廷这几年开疆拓土不少地,也同样扩建了不少军队,从驻防御营到省巡防营,再到屯镇兵、驿镇兵,甚至新增加


状态提示:第888章 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