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青春校园>带个超市去清朝>第159章 大胜倭夷
。而且士兵在战场上慌乱之际非常容易出错。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在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就不知道飞到那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

另外常见的错误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先塞入枪口,造成不弹,士兵只能退出行列到后面慢慢把弹头挖出来。大家不难想象用通条去挖装填了火药和子弹的枪管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就这还算是先知先觉,要知道当时火枪是队列齐的,那么多枪一起射的情况下许多士兵在战斗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开枪,有没有哑火,往往多次装弹。

在1863年的时候,美国内战的盖兹堡战役后北军清理战场,现双方士兵遗留在战场上的37,574支步枪中,枪管中还有子弹的有24,ooo支,其中有一颗弹头的有6,ooo支,误塞了两颗弹头的有12,ooo支,塞了3到1o颗弹头的有6,ooo支,最高记录是一支枪中塞了23颗弹头,怎一个强字了得。

比较起滑膛枪,baker线膛枪就更麻烦了,由于使用线膛枪的时候弹头与膛线必须紧密咬合,无法像滑膛枪一样使用直径较枪管内径还小的弹丸,因此前膛来复枪的装弹十分困难而耗时。射一分钟有一就算不错了。为求维持大量火力,当时各国的正规部队仍然配备滑膛枪,只有少数前卫部队才配备线膛枪。直到1849年,法国6军上尉明了弹底有凹孔的弹头,子弹射时的气体会经由这个凹孔将弹头底部撑大,跟枪管的膛线咬合;这么一来,弹头直径可以做得比枪膛内径小,才解决了前膛来复枪装填困难的问题。

再来看神臂弓,这东西的射大约是3-4每分钟,而且操作十分简便,简单到大家很难想象竟会有人能装错。下图是神臂弓的装填过程。唯一的问题是神臂弓需要人手拉弦,射次数太多容易疲劳,度会减低。可是火枪连续射以后一样会因枪管热造成炸膛或者子弹威力减弱的情况。

最后说说破坏力,不论是bronbess还是baker火枪,用的子弹口径都一样,威力相当不错,因为铅弹体积小,力量集中,常常嵌入骨头里面无法取出。而且子弹在体内的弹道通常都不是直线,造成的伤害是普通冷兵器不及的。

神臂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枪子弹更强,按照记录它出的弩箭可以穿透两层铁甲,连普通火枪子弹都未必能做到。但是破坏力却不如枪弹,伤口也比较容易处理。但是弩箭也有优点:可以涂毒或者加装炸药。

再说造价,神臂弓的材料是山桑木做的弩身,檀木做的弩梢,铜制的扳机,麻绳做的弦。照说造价也还是神臂弓便宜。在中国不会找不到木匠做这个吧?

按照这样推断,如果当时中国以神臂弓作武器,使用同样的阵列和英军对抗,失败的很可能是英军。可惜清朝不但不重视火器,连弓弩都不重视,这样的战斗只能在帝国时代里面去体验了。

顺便说说英军的火炮当时使用的是葡萄弹,用一个很薄的容器内装大量的铁弹丸,射后容器爆裂,里面的铁弹丸将形成大面积的散射,威力极大,在鸦片战争中一次能杀伤几十人。但是比这种炮弹更先进的开花蛋在明清时代已经在中国生产并使用过了。

其实直到184o年,火枪仍然没能完全越清国13世纪使用的弩箭。清国当时别说创新,只需将以前所掌握的拿出来,也不难取得胜利。

同时,这种神臂弓除了填装剑羽之外,还可以放钢珠,所以说本川此时认为是对方的这种武器打出来的。因为本川根本就想不到,对面的商船里面竟然能够有火枪。

&&&&&&&&&&&&&&&&&&&&&&&&

“雷大哥,你打的真准。”

倭夷对面的商船里,赵鹏冲着正在持枪瞄准的雷天易说道。

在雷天易与王开元他们商量问完之后,雷天易决定了要和倭夷正面对抗。现在雷天易他们这边二百多人,如果怕了对方这五十人的话,那就太丢国人的脸了。

虽然说雷天易这边只有二十个人会用火枪,但是雷天易也不会怕对方。因为就在刚才的时候,雷天易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雷天易这边的后装枪要比倭夷那边的射程远。

按照常理来说,虽然雷天易这边的是后装枪,而对方倭夷使用的是燧枪,雷天易这边的比倭夷那边的枪在射程方面只多了不到一百米,但是关键的是雷天易这边的枪都装了瞄准镜。

如果没有瞄准镜的话,无论是谁就算瞄准了对方的传也是不会达到对面的人的,因为这个时候的枪虽然说有瞄准镜,但是距离这么远差距确实十分大的。

但是安装了瞄准镜之后就不一样了。

虽然说瞄准镜据在16世纪的欧洲,就已经有人尝试过在枪托上固定眼镜镜片。有文字记载,在19世纪以前,火器上已经有了望远镜式的瞄准装置,可用于在弱光条件下的瞄准。

但是现在的这个时候瞄准镜还没有广泛的运用起来,起码我以那边绝对是不会有的。而雷天易这边也是自己装的,所以说雷天易现在拥有了比对方大的优势。

利用瞄准镜,虽然说因为船体在大海上航行所产生一些晃动,但是毕竟把距离缩进了许多倍,这样一来,雷天易他们的准确率就要比对方高出了很多。

因为虽然说这些少年因为雷天易的恩惠而要为他与倭夷奋战到底,但是雷天易看得出来他们还是非常紧张的,所以说雷天易为了缓解他们的紧张


状态提示:第159章 大胜倭夷--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