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都市现代>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第458章 卡脖子的军工技术

第458章卡脖子的军工技术

1981年,大年初一。

浦江城一间普普通通的屋子里,窗帘紧闭、悄无声息。

书桌上一只摊开的邮包,依然保持着刚打开的模样。

时远时近的炮仗声,丝毫没给床上的那位带来丁点影响。

直到一串电话铃响起的时候,江山才裹着一床被子挪了过去:

“喂~”

嘶哑的一声招呼,听的电话的那头明显一愣:

“江山?请问是江山吗?”

“嗯,我就是江山。”

听这声音,江山感觉有点耳熟,但就是没想起来是谁。

“怎么新年头一天,就这么没精神?”

饶斌忽然感觉到了什么:“听这声音,你是不是哪儿不舒服呀?”

“您难道是……?”

江山有点听出门道来了:“饶部……长?”

我天,大新年的头一天,机械部怎么会给自己打电话?

“听出来了?”饶斌在电话里笑道:“新年好呀,江山同志。”

自打一句“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东风车”的广告词出现后,饶斌便对江山看上眼了。

“新年好,饶部,”

确定对面是哪位后,江山立刻开始组织语言:

“恭祝您身体健康、阖家欢乐、工作顺利、六六大顺……”

“行了行了,知道你能写会说,咱们俩就别来这套了。”

“哎,我听您的。”

“小江呀,你前阵子在旅游局接的任务都忙完了吧?”

“早完成了,”

江山心说我连外贸部的矿泉水都干完了:

“您今天给我打电话,不会是咱们的东风卡车……又?”

“不是东风的事,我手底下又不止一个东风……”

江山有所不知。

别说是大年初一,就连年三十饶斌的班子也没休息过一天。

没办法,改革开放的前两年有多猛,1981年就有多难。

“按说,我不该在这时候给你去电话的,但……”

电话的那头,传来了饶斌点烟的声音:“这样吧,你先听我说一个故事。”

“您说,我听着呢。”

身穿全套宝蓝色工农兵的江山,裹着一床棉被窝在了沙发上。

和对面一样,他也点起了一根烟。

“1945年,国共重庆会谈的时候,忽然对外宣布要中断会议。

不为别的,只因为国共两边的领导人,要去为同一个人吊唁……”

听到这,江山手里的烟顿了一下:

“这位究竟是谁?居然能让两边的领导同时记挂?”

“想知道?”

饶斌笑道:“想知道就听我慢慢跟你说,

1901年,廊坊出现了一位边摇铃铛,边吆喝的英国人。

这人说起来是位传教士,其实就是个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的推销员。

当时那个年代,只见过杂质满含土碱的老百姓。

在见到他手中的那些结晶均匀、色泽如雪的洋碱后,就跟见到了宝贝一样。

于是,英国的洋碱,没费多大劲就在中国打开了市场。

说到碱这个东西,既然它能号称工业之母,就已经能说明它的重要性了。”

“那是,”江山点点头:“肥皂、玻璃、印染、纸张……数不清的行业都离不开它。”

“所以,国外那种提取成本低廉的索尔维制碱法,

帮着英国佬在咱们国家的各行各业,赚走了大笔黄金白银,”

饶斌继续道:“但即便是这样,他们还是不知足的想涨价就涨价,

不高兴了,想给哪个厂子断货,就给哪个厂子断货。

一旦哪个厂子被卜内门制碱公司停止供货了。

过不了多久,必将面临破产的危机。

最后,只能和,加价恢复原料供应……”

饶部的一席话,江山怎么听怎么觉得耳熟。

“没办法,谁要咱们自己造不出纯碱呢,”

饶斌叹了口道:“那段时间,纯碱就成了咱们国家近代工业史上,一道拴着脖子的锁链。

要想更进一步,就必须打破洋人的垄断,自主提取纯碱。”

“只不过在民生萧条的旧中国,没钱、没人、没技术……根本谈何容易。”

“肯定不容易啊,”江山不想也知道:“不然,它也不会被叫作卡脖子技术了。”

“卡脖子技术?”

头一回听到这说法的饶斌,倒是觉得挺形象的:

“万幸的是,他们很快就卡不住了。

1911年,辛亥革命的炮声打响后,在外留学十年的范旭东做出了回归故土的决定。

回国后没两年,他首先是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工企业:久大精盐公司。

之后又多外喊话:中华同胞多努力,立志造出中国碱。

他知道,中国人要想推进现代化工业,就别无选择的要率先攻克,西方人死守的制碱大门。”

不过他也非常清楚,这事靠他一人是完成不了的,必须要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江山:“所以,他就向外界喊话了?”

“你别说,他这招还真挺管用的,”

饶斌道:“没过多久,真有一位同志找上门来了。

这位同志名叫陈调甫,原先是一家汽水厂的技术员。

由于洋碱的供应不稳定,厂老板一气之下就给了陈调甫一笔钱。

委托他研发现代制碱技术。

可就在陈调甫的试验即将突破的时候,厂里的资金链断了。

虽说汽水厂已经自行放弃了,但掌握了多项


状态提示:第458章 卡脖子的军工技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