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宰相的狄仁杰察觉后,断然罢免他的官职。很多大臣都为狄景晖求情,希望狄仁杰给儿子一个改错的机会。但狄仁杰坚持贬子宫职的态度不变,并教育儿子说:“贤者当举,贪暴当罚。这是用人之道,兴邦之法。”
狄仁杰如此举子贬子,公道正派,在当时朝廷上下传为佳话。后人也当作传奇故事加之广泛传播。
久视元年,狄仁杰升为内史。这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
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橘,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
武则天遂中道而还。是年秋天,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今天下僧尼日施一钱以助。
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
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久视元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纵观历史上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武则天时代,堪称一代良相。
可以说历史上的狄仁杰能够凭借自身的才能入阁拜相,如今有了杜睿的教诲,扶植,如果能够一道回返长安的话,狄仁杰的前程绝对不可限量。
将狄仁杰留在澳洲道,杜睿也是犹豫再三,可是澳洲道的情况太过复杂,留在这里主政的官员不但要求清正廉洁,宽厚爱民,还要求其能处理民.族.矛.盾,又要有一定的军事才能,这个人选,杜睿再三考虑,也就只有狄仁杰是最为适合的。
不过狄仁杰如果不愿意的话,杜睿也不会勉强,毕竟狄仁杰回长安的话,也能对大唐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杜睿不说话,狄仁杰也在犹豫,从本心来讲的话,他不想留在这里,毕竟中原繁华,而且更能接近大唐的权利中枢,对他日后的发展大有好处。
可是狄仁杰又不忍心拒绝,他希望能为自己的恩师杜睿分忧,而澳洲道现在明显绊住了杜睿的手脚。
最终在思考了一番之后,狄仁杰还是下定了决心,道:“恩师既然有所拆迁,弟子莫敢不从。”
狄仁杰想明白了,留在澳洲道,或许他一生就要在此蹉跎,他的理想难以得到实现,不过留下来也有留下来的好处,至少在这个一穷二白的地方,他的才华能得到全面的施展,他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打造一个全新的澳洲道,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留下来,能够让杜睿安心,能够让杜睿腾出手脚,将精力全都集中在长安那边。
杜睿见狄仁杰答应了,他的心里反倒有些后悔了,毕竟狄仁杰的才华是得到历史检验的,将这么一个名相之才放在这个蛮荒的地方,确实残忍了一些,不过现在,无论是他,还是狄仁杰,他们师徒首先要考虑的还是大局为重。
杜睿叹息了一声,道:“怀英!不是为师心狠,只不过此间事确实至关重要,万万疏忽不得,眼下除了你,为师也是无人可用了!”
狄仁杰闻言,心中也是感动,他知道这些年虽然他不曾作出过什么太大的成绩来,可是在杜睿的心中,对他还是一样的看重。
“恩师一心所为皆是社稷江山,学生承蒙恩师教诲多年,老师常教导弟子,为人臣者,当以国家社稷为重,学生旦夕不敢忘却,如今国家但有所用,学生如何敢推辞不就!”
杜睿点点头道:“既然如此,澳洲道,为师便交给你了,此间事,最要紧的莫过于土人和唐人移民之间的关系,太严苛不妥,太优柔也是不妥,这里面的度究竟该如何,需要你自己掌握!”
狄仁杰听着,也是连连点头,他知道杜睿心中将澳洲道的事放下之后,很快就会离开这里,返回长安,这是在抓紧最后的时间,叮嘱他需要注意的事情。
杜睿滔滔不绝的说着,狄仁杰也在努力的记着,澳洲道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他以往在长安为官之时的经验,在这里完全都用不到,他需要重新适应,重新理解,去理解这一片陌生的土地,和其中错综复杂的诸般状况。
狄仁杰在听,一旁的杜学武也一样在听,在得知杜睿准备将狄仁杰留在这里,处理澳洲道的时候,他已经隐隐猜到了杜睿将他一并带进书房的用意。
杜睿叮嘱完狄仁杰,果然看向了杜学武,杜睿的眼神比方才更加复杂,杜学武也在看着杜睿,两父子就这么对视了良久。
突然杜学武开口了,道:“爹爹!孩儿这一年来多蒙爹爹教诲,受益良多,然父亲曾经说过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