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仙侠修真>太虚剑意>第39章 武当八子

宋末明初,有一张姓少年游历各地,忽一日,于两峰之间悟道,改名三丰,自立门户,开创武当一派。

自此,江湖中又多出一大派来。

早年张三丰门下有七名弟子,最年长的宋远桥已近中年,俞莲舟、俞岱岩江湖中人称俞二、俞三,张松溪行四,张翠山行五,殷梨亭、莫声谷均未弱冠,只是少年。到张翠山入门之时,张三丰已过花甲之年,故而张翠山虽行五,却是张三丰手把手教导的最后一名弟子,至殷梨亭、莫声谷入门,两人都是由宋远桥、俞莲舟代师授课了。

武当门下七名二代弟子情同兄弟,并肩行走江湖之时,多行侠义之事,又本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慈悲心给人一条生路,从不赶尽杀绝,渐渐的,七人闯出了声名,江湖中将七人合称武当七侠。

莫声谷入门后,张三丰本已闭门不再收徒,然而他八十五岁上冬至大雪时在山门处捡到一个女婴,竟破例再收一徒,以当时风景赐名雪竹。

武当山上从未有过女弟子,众人皆惊。

张翠山询问师父为何收徒,张三丰捻须不语,片刻后,反是精于相面的宋远桥开口解释,此子天生道骨,众皆哗然。

待那女婴逐渐长大,武当山上众人越发觉得她不同寻常,这才逐渐信服昔日宋远桥之言。女婴不哭不闹,经常用那双与成人相比格外乌黑清澈的双眸凝视着窗外日月、地上花鸟,若有人去逗弄她,她从不配合,只用那双眼睛静静地看着对方,直到对方没法把那些掐脸、摸头一类的动作继续下去,等一群少年、中年都熄了逗这孩子说话的心思,他们才愕然发现,她竟从不开口。众人一度以为她天生失语,思及这般孩童竟天生不能言何其可悲,故而在她面前也甚少提及聋哑盲等字词,不欲她知此乃天残。

女童三岁时,忽有一日,张三丰抱着她在树下看了半日落花,问道:“雪竹,汝观何物?”

当时武当七子有四人游历江湖,张翠山、殷梨亭与莫声谷三人因尚未弱冠而在山门内修行,也是因此,三人与雪竹相处的时间最长,感情亦较深厚,尤其以殷梨亭最为宠着雪竹。三人闻言,不由得一惊,还道师父糊涂了,殷梨亭更是急得红了脸,差点就想要跑出去。

因雪竹几年不语,七名师兄对她既爱且怜,不欲她知晓不能说话是天生残疾,所以从来都不对她用那些需要对答的言语,最多只用些以点头摇头就能回复的问话。眼下张三丰这一问,显然是无法以点头摇头来回答,也就等于逼迫雪竹去面对不能说话的窘境,怎不令三人惊愕。

谁知几年不语的雪竹竟在片刻之后开了口,以清朗稚嫩的嗓音如念诵般回道。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张三丰笑而抚须,点头道,“大善。”

张三丰虽作道人打扮,他门下七名弟子却是俗家弟子,并未修道,各人虽修读道家经卷,但到底是否读进去了,那就只有天知道了。七人之中,以张翠山悟性最佳,张三丰因此偏爱于他,对他悉心教导,因而听到这番对话,张翠山若有所悟,殷梨亭和莫声谷两人面面相觑。

殷梨亭低声问:“五哥,这句话……是《道德经》上的吧?谁念《道德经》给小师妹听了?”

殷梨亭这句问话却不是无的放矢。因雪竹几年不语,七名师兄从不对她用那些需要对答的言语,又怕她一人在山上孤独寂寞,因此才有了念书给她听的举动。起初这么做的是素来心细的张松溪,后来几位师兄弟自然很快也学了去,每每有闲暇就带着《三字经》、《论语》、《孟子》这些去念。因雪竹年幼,几人原本也没有要以此开蒙的意思,只注意着不拿些乱七八糟的书去,也没有关注过彼此都念的什么。

张翠山摇头道:“我带去的是《三字经》。”

莫声谷虽比殷梨亭年幼几岁,却少年老成,此刻看起来竟似和殷梨亭差不多年岁一般。

少年利落地摇头,“不是我。”

殷梨亭愣愣地盯着树下的女童,似是不相信自己的小师妹刚才出了声。

张翠山思索片刻后忽道:“或许……是师父念给小师妹的吧。”

殷梨亭、莫声谷两人一听,皆觉有理,遂不再追问。

三人实不知此刻张三丰心中亦是惊喜交加,有惊,更有喜。三年之前他心有所感,出山门外,果然于雪中岩上捡到一名婴儿,根骨清奇,可说是天生道骨。他一见那女婴,便觉与己有缘,是以破例收徒。三年来,他虽不是亲力亲为,却也常挂念着这个孩子。雪竹几年不语,张三丰并不着急,在他看来,非凡之人,必有非凡之相,天予奇才,那么夺其言语也非不可理解之事。张三丰见七名弟子爱护幼徒,心中很是欢喜,有时他也会抱起雪竹到屋外任她静观花木星月,也会将道家典籍拿来一一读给她听。雪竹虽不言语,张三丰却能感觉到,当她聆听那些经典之时,确有所悟,而非茫然无知。

今日树下观花许久,张三丰感觉到怀中女童周身气息隐隐有所改变,以内力一试,不禁愕然。

这孩子竟已然经脉贯通,真气游走全身,内力小有所成,其中精纯不下旁人,而犹似太极一般回旋往复的气劲更是令人惊叹。

张三丰于三十岁上入道门,修道五十年余,悟得太极深意不过近年,而他这名弟子不过三岁却已触到了太极之意。

天生道骨,天赋奇才。

是以


状态提示:第39章 武当八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