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迷失在一六二九>六五一 一步到位(下)

唐健皱起眉头,想了想,突然问道:

“咱们的技术比起当年阎锡山的兵工厂如何?”

谈及机械方面的事物,这可是徐慧的专长,他当即笑起来:

“那肯定是要强得多了,阎老西出了名的抠门,能买旧货就绝不用新品,机器公差大得要死,我记得咱们机械口子里流传的不少笑话,就是以当年山西兵械局为原型的。”

“有那水平就行了,我记得在抗日战争时期,晋造大眼匣子也算是驳壳枪中的精品呢。”

于是,最终由唐健一锤定音,要求工业组还是把仿制毛瑟军用手枪放入到了制式装备的生产名录中。而琼海军的近战武器体系中除了原本一直在小批量生产,专供指挥和非战斗人员防身用的仿制五四外,也正式增添了“全自动手枪”或者说“驳壳枪”这一门类。

其实关于自动武器,工业组这一次原本也是有计划的——在介绍会的最后,冯宇飞又在大屏幕上播放了一段视频录像。当初琼海号上有个音像娱乐室,里面有一套影碟机放映设备。不过船上所附带的影像资料并不多,大伙儿困在临高县仓库大院的时候就全看腻了——那时候晚上没事干除了打牌就是看录像。到后来甚至连什么“农村养殖技术”,“儿童心理教育”之类科教文卫宣传片都反复看了好几遍,以至于穿越众在这方面个个都称得上通才。

不过这一次冯宇飞播放的却并非从后世带来的成品影片,而分明是用手机自行拍摄的片段——画面中,一群机械口的小伙子嘻嘻哈哈,正搬运着一台用篷布遮挡住的机器安放在实验台上。当他们掀去苫布时,一具黝黑粗壮的大铁家伙,带着众人熟悉的钢制防盾和水冷套筒呈现在大伙儿面前。

“哈,果然是它!”

其实刚才看到外形,会场中大多数人便都认出来了——马克沁重机枪,人类历史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枪械,也是一款虽然诞生于十九世纪——发明于一八八三年,却不但打满了两次世界大战,直到朝鲜战争中都还在使用的战场常青树。

根据先前的经验,冯宇飞原以为军方又会提出若干条修改意见的。最极端的想法,她觉得军方甚至有可能不再需要这款重机枪——在拥有了同样具备连发功能的五六冲和驳壳枪之后,马克沁恐怕会显得过于笨重了?

不过军方似乎并不这么想,他们很高兴能在装备序列中增加一款重机枪,只是在局部提出了一些小要求,比如除了传统的水冷套筒版本外,也要求提供一款使用散热片的风冷式版本——不过水冷式并没有被放弃,有些人觉得对于重机枪来说还是传统的水冷方式最可靠,风冷式的纸面性能虽好,实操中却很容易因为枪管过热而出故障。所以最终是要求风冷水冷版本各造一款,经过实测后再决定装备哪一型。

除此之外倒没什么大改动了,军方基本上全盘接受了工业组的设计方案——也就是历史上原本马克沁重机枪的样子。就是在弹药口径上大伙儿稍微争执了一下,有人主张仍然采取七点六二毫米口径,争取与步枪子弹通用,这样在后勤方面可以简化许多。但也有人提出重机枪在杀伤力和射程上的要求和步枪完全不同,强行要求弹药通用只会严重影响武器效能。更重要的是他们今后肯定会与大批骑兵作战,面对迎面冲来的高头大马,还是粗大一点的枪管和子弹比较让人安心。

于是在一片“越粗越好”,“口径才是正义”的呼吁声中,工业组决定在同为七点六二毫米的长短两种子弹——分别作为步枪和手枪弹——之外,再增添一款十二点七毫米的重型机枪子弹。之所以直接采用这款大口径重弹,而非马克沁原本的十一点四三毫米规格,是为了今后他们再抄袭其它著名重型枪械时,就不用再单独修改口径了。

如果不考虑带有作弊性质的五六半,马克沁和七五炮,这才是琼海军当前工业实力的真正体现。而工业组原本的计划便是用七五炮取代青铜炮,用五六半取代纸壳枪,再加上一款全自动的马克沁重机枪,在他们看来这已经是脱胎换骨的改进了。琼海军光是凭借着这三种武器,只要他们自己不主动把技术扩散开,相信至少在今后的几十年中,应该都可以确保在武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地位。

不过正如所有的技术交流活动一样,哪怕设计方考虑得再完善,使用方永远都能提出新的要求。冯宇飞原以为军事组会高高兴兴接受工业组所提供的技术升级服务,没想到人家一点不客气的直接提出了更多要求。

当然这并不是坏事,军事组毕竟是最终使用者,他们提出的要求比工业组自己考虑得更加切合实际——比如在军队开始全面换装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陆军其实根本不急于装备七五炮,除少量用于训练外,新生产出来的七五炮全部让给了海军。而陆军官兵只想要七零炮——也就是马千山提议的日式九二小炮。因为对于既没有反炮兵压力,也没有压制敌方火力点需求的琼海军来说,七五炮能干的活儿七零炮基本上全都能干。但七零炮才二百多公斤重量,外加能拆解开来分散运输,由此在随军能力上带来的巨大机动优势,就绝非重达一点二到一点五吨的七五炮所能企及了。

在枪械上也是类似,士兵对于五六半自动的优异性能当然不会有任何意见,但驳壳枪轻便且能连发的特性使得它的使用需求远远不止军队


状态提示:六五一 一步到位(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