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隋末一小兵>第113章 《回家》攻城(二)

初春的辽东城难得的出现了太阳,刚刚冒出嫩芽的小草头顶着湿润的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p

辽东城东门,高大的城墙耸立在平原上,阻挡着隋军前进的脚步。/p

所谓的高大是以王东来几人的标准来说的,不过这个高大在王东阳看来简直搞笑。/p

王东阳没有用尺子量过,但他前世是一个数学老师,在他看来这座高句丽北部重镇的高度也就四米多不到五米的样子。也就是说放在后世还没农村的二层小楼高,所以他对这个所谓的高大有些不知所措。一听到王东来跟刘小四,朱老八等人说起这个词他就得强忍着才能不笑出来。/p

此时辽东城的守将乙支文德已经在城楼站了一个时辰,他双目极力远眺注视着远方的巨大连营,面上带着严肃,心里有说不出压抑。/p

昨晚的战前会议中,乙支文德亲自下达了命令:“一高敬忠守西门,金善元守北门,朴普守南门,东门则由乙支文德亲自镇守。”/p

“二,所有高句丽居民全被进行战时管制,全部百姓选其中精壮者编入后备队协助士兵守城。其余一部分妇孺儿童在城下负责运送擂石滚木,支起大锅煮金汁备用。另选一部分妇孺负责为大军做饭。”/p

“三,聚集全城郎中,组建医疗队,负责受伤士兵的救治。”/p

“四,所有百姓夜间不得出门,一经发现格杀勿论!”/p

“五,所有粮食上交,实行统一管理。按出力多少统一配送!”/p

“六,八万大军分成四队,每队两万,每个城门各两万,三队轮流守城,一队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支援。”/p

“七,重赏军功,凡斩敌一首级赏银二两,斩敌三人官升一级!”/p

即便乙支文德做了最充分的准备可此时看着正在慢慢集结的隋军,心里还是难免嘭嘭直跳!/p

他知道从今日开始辽东城的宁静将一去不返,接下来将是血与火的考验,生存和死亡的炼狱。/p

辰时三刻,隋军四面合围了辽东城,众位大将军严阵以待,只等杨广一声令下便立刻冲上去把这座城池撕的粉碎。/p

投石机,床弩整整齐齐的在后阵停放着,今日杨广并没有打算动用这些东西。/p

试探才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敌人连第一波的试探都抵挡不住那就直接拿下这座城池,如果敌人抵抗比较顽强,那时候才是这些攻城利器出场的机会。/p

大军在距离辽东城墙一里外停下了脚步,黑色的甲胄反射着太阳的光芒,像一团巨大的黑云整个压在辽东城的上空。仿佛只等这团黑云压下,整个辽东城就会分崩离析!/p

王东阳骑着月光跟在左卫大军慢慢前行,今日他知道肯定轮不到他们出战。因为他们这些人算是骑兵,对攻城作战其实并没有太多的经验。/p

而那些杂牌军,辅兵,步兵则是最好的炮灰,是试探性攻城的不二人选。/p

果然,随着震天的鼓声响彻大地,低沉的号角催动着隋军向辽东城发动了第一轮试探性的攻击。/p

蚁群一样的隋军步兵在统帅的带领下拿着武器,抬着云梯,推着工程车向城墙快速靠近着。/p

乙支文德手一挥,辽东城墙之上也响起了悠长的号角声,警示着隋军的到来。/p

距离城墙越近,隋军的速度变得越快,二百步左右的时候隋军由慢跑开始骤然加速变成了快跑!/p

乙支文德在城墙上一直紧盯着隋军的进攻,身旁的亲卫大声的报告着敌军的距离。/p

“一百五十步”/p

“一百二十步”/p

“一百步”/p

“放箭!抛射”乙支文德亲自下达了还击的命令/p

亲卫听到此话,向旗牌官点头示意。旗牌官从随身携带的各色令旗中抽出一面黄色的战旗狠狠地挥了下去。/p

“吱呀呀”一阵令人牙酸的拉弓声传来,带着倒刺的剪头在阳光下闪着光芒。/p

“放!”一声令下,密密麻麻的羽箭向远方的天空抛射而出。/p

羽箭带着抛物线一般的弧度先是向天空高高飞出,然后开始加速下坠叮叮当当打在隋军随身携带的盾牌之上,发出一阵美妙的音乐。/p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隋都那么幸运,不时有正在奔跑中的隋军中箭倒下,还有一些直接被订在了地上。/p

隋军开始出战了伤亡,同袍的惨死刺激着隋军奔跑的步伐,他们现在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只能不停的向前奔跑,躲到弓箭手的射程之内他们才会暂时安全。/p

王东阳远远的看着这一幕,他感觉到自己的血液正在变热,很快就会沸腾。/p

转眼间隋军又冲出四十五步的距离,此时高句丽士兵再继续抛射已经无法对隋军造成太大的伤害。/p

“平射!”乙支文德嘴里吐出了两个字。/p

旗牌官把手中的黄色令旗左右摇摆了两下,然后狠狠地向下挥去。/p

隋军距离太近如果继续抛射杀伤力就太小了,平射的话在百余步这个距离还是对隋军有相当大的威胁的。/p

又是一道有箭雨组成的血色封锁线,隋军的尸体纵横交错的倒在冲向辽东城的路上。/p

即便面对如此残酷的死亡隋军也不能退却,鼓声在催促着他们进攻,如果有人后退结果肯定是死在自己人的刀下。/p

血色的封锁线并不能把所有的隋军全部杀死,终于还是有第一个士兵冲破了阻碍来到了距离城墙二十余步的地方。可惜


状态提示:第113章 《回家》攻城(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