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霁听得越发失落:“没有证据,事情也就没有定论,从何谈起……”/p
芍药素白手指颤了颤,随后拍拍何霁:“傻孩子,你我身单力薄,就是因为没有定论,才需要公子去查明真相啊,若是哪里出了差错,也可以及时止损。”/p
何霁犹疑着摇头:“公子也只是一介商人,即使生意做的再大再强,应该也很难插手官场之事吧。”/p
芍药蹲下身一片片拾起地上的碎瓷:“你现在就去找公子,姐姐相信他自有办法帮助你。”/p
沙家。/p
沙皓卯足力气冲出狭长昏暗的小胡同,惊起一片狗吠后,往落虹街方向跑去。/p
女孩儿紧追不舍:“哥哥,去哪儿啊?”/p
沙皓顾不得回她,在叫卖声此起彼伏的街道上穿梭,最后气喘吁吁的停在了一处。/p
朱红城墙,肃穆石狮子,楼顶挂了几盏灯笼,增添了不少喜庆氛围。/p
女孩儿单手叉腰,眯眼看了“京兆府”几个大字,迷茫道:“哥哥,你来衙门做什么?”/p
沙皓揉揉女孩儿的头,径直走到门口,敲响了鸣冤鼓。/p
~~~~~~~~~~~~~~~~/p
京兆府内洋溢着一片欢乐的气氛。/p
秋风卷走落叶,桂花香飘十里,正在举行三年一度的鹿鸣宴。/p
此为定律,每次乡试放榜后,地方官都会摆宴请考官、新科举人、年老的举人以及官员。/p
京兆府尹王大人坐在主席上,捋着一撮小胡子,笑得满面春风。/p
桌席两侧新科举人和官员按照名次和品阶依次就座。/p
安承易坐在一排举人的首位上,脸上挂着温和的笑。/p
宴会还没有正式开始,举人们在底下窃窃私语。/p
“安公子,不知能否请教你几个问题?”/p
安承易微微拱手:“刘兄请说。”/p
“……”/p
王大人暗暗瞧着安承易,不由得点头。/p
十八九岁的样子,才华横溢,又谦逊有礼,是个不错的少年。/p
若是再继续参加春闱,殿试,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的话,前途不可限量啊。/p
《鹿鸣》之曲悠悠奏响,宴会正式开始。/p
王大人生性畅快,也不会去太过拘泥于一些繁文缛节,简单行礼之后,与新科举人们祝福了两句便起筷。/p
席间有人开始朗读《鹿鸣》之歌。/p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p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p
震耳欲聋的敲鼓声有节律的从前面传来,觥筹交错的场面一静。/p
“去看看怎么回事?”王大人正在夹菜的手一顿,招过衙役,皱眉吩咐道。/p
举办鹿鸣宴的时候有人鸣冤?/p
衙役匆匆跑出去,很快又小跑着回来。/p
附在王大人耳边轻声道:“回大人,外面有个书生模样的人在击鸣冤鼓,说是有关于这次秋闱的事情,请大人现在明察秋毫。”/p
王大人一个头两个大:“书生?秋闱?”/p
每年都会有书生考试不利导致精神失常的,跑到衙门大闹一场。/p
他明白科举对这些书生们意味着什么,也知道十年寒窗苦读如果落榜会很难受,但也不能来破坏鹿鸣宴吧。/p
在宴席中投来的数道好奇目光中,王大人摆摆手:“先劝他离开,有什么事,等宴会结束后,再说也不迟。”/p
衙役领命出去。/p
《鹿鸣》之曲再次响起,众人重新拿起筷子。/p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p
王大人摔下筷子:“怎么回事?”/p
衙役连忙又往外跑,他也很奇怪,他刚刚已经将那个书生给赶走了,怎么又回来了。/p
安承易见状温声安抚道:“大人,也许击鼓之人,有十分要紧的事,也是迫不得已,您不要动怒。”/p
其他举人大多跟着附和。/p
就着解元的话头说,准没错。/p
一名少尹迟疑道:“大人,要不让下官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么急?”/p
王大人已经坐不住了,有人去处理这件事自然是好,便重重点头:“刘少尹去吧,本官也放心。”/p
王大人留下来继续主持鹿鸣宴,表面一副歌舞升平的样子,听着不断的击鼓声,每个人心情却各异。/p
王大人心脏突突的跳,有些烦躁。/p
刘少尹到衙门口时,见到的便是一个瘦弱的少年正奋力击打着鸣冤鼓。/p
~~~~~~~~~~~~~~~~~~~~~~~~~~~~~~~~~~~~~~~~~~~/p
学习时间:/p
关于乡试也就是秋闱的解释。/p
乡试是地方考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在各省城举行。每届三年,考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称“秋闱”(秋试),为正科。遇新君登极寿诞庆典,加科为恩科。考三场,每场三日。由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等经科试合格,方准应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可于次年春进京应会试,即便会试没考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p
鹿鸣宴这是古时地方官祝贺考中贡生或举人的“乡饮酒“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此。饮宴之中必须先奏响《鹿鸣》之曲,随后朗读《鹿鸣》之歌以活跃气氛,显示某公才华。/p
鹿鸣宴得名于明朝皇帝宴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