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明末枭雄录>第268章 劝赈歌

李信做了一个令全县,甚至全省、全国人都震惊的举动。/p

他命令把自家的粮仓打开,把粮食分发给饿得快要死去的四乡百姓。/p

这个消息不亚于山洪决口。/p

灾荒年月,粮食是最宝贵的,一斗米能卖到三千文,手里有粮,能换到好多平时换不到的财货。富户人家,都把手里的粮食攥得紧紧的,别人休想借到一粒米。/p

你想吃到粮食,就得卖儿卖女,卖房卖地。/p

然后富户才能大发其财。/p

但是李信不这么算帐,他说:“一斗米,能救活二十条人命,这能值多少钱?”/p

消息传开去,无数的穷人,排着队来到李家门前,背着口袋领粮食。/p

此时,河南的灾荒已经持续了好几年,连官府都不再设粥厂赈济灾民,李信的这一举动,把四乡八邻都给惊动了。门前领粮的队伍,排起了长龙,一直排出好几里长。/p

李家的家丁奴仆们,忙着登记造册,甄别贫困程度,按照每户平均三口一升的数量,分发粮食。/p

无数饿得皮包骨头,虚弱无力的百姓,领到粮食后,朝着李家大门跪倒磕头,感谢“李公子救命大恩”。李府门外,跪倒一片。/p

赵太初和钱唯一匆匆跑来。/p

他们见到李家分发粮食的热闹情景,急得跺脚骂街,赶紧冲进门去,找到李信。/p

“李公子,你这是什么意思?”赵太初声色俱厉。/p

“怎么了,”李信微微一笑,“赵员外,钱员外,你们有事么?如果要领粮,就到后面去排队。”/p

赵太初跺跺脚,直接破口大骂起来,“姓李的,你不要命,请别拉着别人不要命,你不要财,别拉着别人破财……”/p

李信哈哈一笑,“等等……说错了吧,赵员外,我自给乡亲们发些粮食救命,与你何干?何来‘要命要财’之说?你这话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吧?”/p

钱唯一振振有词,“姓李的,我们正要提高地租,屯粮买地,你玩儿这一手,不是跟我们对着干吗?是何居心?”/p

李信把脸一黑,“姓钱的,姓赵的,问我是何居心,你们嫌不嫌恶心?灾荒如此严重,你们借机屯粮,坑害百姓,心肠都让狗吃了?天道轮回,如此狼心狗肺,会遭天遣的。”/p

赵太初和钱唯一,都气得呼呼喘气,瞪着眼睛瞅李信运气。/p

“不可理谕,不可理谕。”/p

赵太初咬牙切齿地一副痛心疾首状。/p

在他们看来,李信确实不可理谕。这人不爱白花花的银子,可不是患了失心疯么?/p

正在呛呛地功夫,横天王走出来。/p

她拧目横眉,问李信,“公子,这俩老王八,是从哪个池子里爬上来的?”/p

李信给她逗乐了,呵斥道:“不许无礼,两位员外不是王八。”/p

赵太初气得浑身发抖,钱唯一破口大骂,“你才是王八,我看你就象个黑盖母王八……”/p

横天王二话不说,从腰里解下牛皮鞭来,气势汹汹上前一步,就要动手抽打。吓得赵、钱两个财主,赶紧抱头鼠窜……/p

……/p

可惜的是,饥民太多,李信一家,又能有多少粮食?没用两天的功夫,李家积存的一百石粮米,就已经发完了。/p

还有好多老百姓,拿着瓢,拿着盆,眼巴巴地等在门前。/p

李信站在台阶上,朝着大家拱手,“对不起,乡亲们,我们家只有这些粮食了,没有了,对不起,请大家想想别的办法吧。”/p

一个老头叹息道:“唉,我们还有什么办法?”/p

“是啊,天下哪里还有象李公子这样的好人,肯拿出粮来赈济灾民。”/p

一片叹息声。/p

李信说道:“容我再串联串联,走访几个附近的富户人家,劝他们也学我的样儿,拿出粮食来,给活不下去的穷人一解燃眉之急。”/p

横天王说:“你发什么清秋大梦,想劝谁?赵太初和钱唯一那样的家伙,天王老子能劝得动?除非带着兵马去抢了他的。”/p

“也不能这么说,世上的人,总不能全象赵太初和钱唯一那样。通情达理之人总应有的。如果县里的富户能有一半,或是三四成,象我一样拿出粮来赈灾,全县的老百姓就都能活得下去了。”/p

“我看你是做白日梦。”横天王根本就不信。/p

她警告李信,“公子,我闯江湖也有十几年了,见过的形形色色人多了,人心都是黑的,你不把刀逼在他脖子上,永远都榨不出油来。/p

“唉,行与不行,我总得一试。但愿天遂人愿的好。”/p

……/p

李信说干就干。/p

他走遍了县内和邻县的各处村庄,登门拜访,求人家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好话说尽,磨破了嘴皮,磨漏了鞋底。/p

然而收效不大。/p

有几户人家,象征性地拿出一部分粮食来,设粥厂施舍。/p

大多数富户都推搪,甚至有的人家听说李信来了,根本就不给他开门。来一碗大大的“闭门羹”给他吃。/p

李信不灰心,他还自己创造了一首“劝赈歌”,在四乡八邻张贴,让老百姓传唱。/p

歌词是:/p

年来蝗旱苦频仍,嚼啮禾苗岁不登。/p

米价升腾增数倍,黎民处处不聊生。/p

草根木叶权充腹,儿女呱呱相向哭。/p

釜甑尘飞炊烟绝,数日难求一餐粥。/p

官府征粮纵虎差,豪家索债如狼豺


状态提示:第268章 劝赈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