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间,千里江山转瞬易帜,太平教乌云顿时弥漫在帝国北部和东部地区,其余临近各道、各州境内形势也越发严峻起来,不少百姓自发的组织起来抗捐抗税,抵制劳役,甚至发展到赶走地方官吏,杀死当地恶霸地主,抢劫当地大户财物。
凡此种种,不一而终。而各地采取的应对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官员担心会引发矛盾激化,甚至酿成更大的祸端,采取宣抚教化手段,息事宁人;有的则害怕姑息迁就会使暴民更加猖獗,采取强力镇压;亦或是先第一种,不行,才换为第二种,上下官员无不担心事情闹大,与北部或东部的太平教遥相呼应,那才真正是大事不妙了。
而帝国中枢这时却出奇的安静,除了处置了几名失职官员外,就只有相关的朝廷官员对外宣称“帝国目前正在组织兵力进行平叛”外,其余的就无任何声音。
注解1:
大夏帝国编制及兵力,火(10人)、队(50人)、营(250人)、府(1000人)、翼(3000人)、厢(10000人)、军(20000---30000人)
5火=1队,5队=1营,4营=1府,3府=1翼,3翼+若干直属部队=1厢,2--3厢+若干直属部队=1军。
禁卫九军每军是三厢,一军30000余人。
各大边军根据所处位置关键以及所面对的形势不同,各边军兵力并不相同。有的边军只下属一军及少量的直属部队,有的边军却下属两至三军甚至四军。而边军每军编制也不相同,有的是一军下属两厢,有的是下属三厢。
而各道卫军兵力更是大不相同,一般边疆各道卫军兵力会比较多,战斗力也较强;腹地各道卫军兵力就比较少,战斗力也较弱。